关棋

  • 关小:扁平金属

    近日开幕的“扁平金属”(Flattened Metal)为艺术家关小在英国的首场个展。展览选用了装置和影像为主要媒介,六件作品被巧妙的置放在半开放式的展览空间中,观者在流动的网络素材、别样的实体造型以及紧凑的音乐之间,得以体味艺术家试图用普遍性“物质” 来建立一种无框架“沟通”的意图。

    展厅入口处是关小2014年创作的影像《行动》(Action),作品用三联屏幕并排的形式呈现的网络图像,无论人类、音乐、动物、植物抑或风景,都被艺术家纳入到抽象的视觉结构中。中间屏幕间歇出现的文字语言,诉说着艺术家过滤出来的“信息”,图像中不同物质被关联起来,重合出一种与观者共振的节奏。被艺术家赋予了新语言的主体物质,在画面中转变为灵动的韵律,供观者聆听。艺术家借用自己构建的故事线索,与观者一起诠释出对“熟悉又陌生”事物的可能认知。

    五件最新的综合装置作品《公共椅子》(Public Chair)、《从集合3到集合7》(From Unit 3 to Unit 7)、《大理石地板》(Marble Floor)、《小鼓》(Little Drum)以及《亚马逊黄金》(Amazon Gold), 都是艺术家意在打破界限、扩展逻辑的尝试。通过对数码打印背景、灯箱、巨型鞋子、音响、人造植物、雕塑、背景中的文字,以及展览标题的编码,艺术家在其拼接的空间中对观者发出了开放式“对话”的邀请。“这件行头更‘玛丽’还是更‘玛莎’?”,艺术家抽离出的讯息寻求并等待着观者的回应。

  • 采访 INTERVIEWS 2016.03.16

    朱田

    朱田于2007年毕业于英国伯恩茅斯大学,获得声音设计专业硕士学位,2014年毕业于伦敦皇家艺术学院,获得雕塑专业的硕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英国伦敦。朱田擅用多种媒介形式来表达她对于权利“游戏“的批判,以及针对常规知识于环境的思考。此次在伦敦Lychee One Gallery(荔枝一号画廊)的个展“喉咙(Throat)”中,艺术家用装置、摄影和录像等不同媒介形式讨论人类个体的脆弱,以及身份属性在文化系统与“权利“关系中被绑定等话题。展览将持续到4月8日。

    “喉咙” 这个展览名其实源自于武侠、功夫片里的一个说法:无论是武功多么高强的人,即便练成了传说中刀枪不入的铁布衫,喉咙都是一个可致命的攻击点。我想借用“喉咙”所附带的这种脆弱性和潜在危险性作为个展的主题。而这个主题是从其中《19822016》(2016)这个作品中抽离出来的。

    《19822016》由一张我的家庭照片演变而来,原始照片中是我年轻美丽的母亲抱着刚出生几个月的我。这张家庭照片经过多层处理后只保留了两个人物的脸部,再在图片上两个人物的嘴巴部位加上一条连接彼此的乳胶管。 有趣的是, 很多人把照片中我的母亲误认为我,反问小孩是谁。这种基因的重复轮回可能是生命和人类情感里最奥妙和无法理性解释的部分。1982是我出生也是我母亲成为“母亲”的年份,而2016是我现在所处的时间点,像当年我的母亲一样,以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去面对转变成“母亲”的思考。展览的主题正是来自于对这种转变的反复自我讨论。

  • 克里斯蒂安·马克雷个展

    克里斯蒂安·马克雷(Christian Marclay)最新的同名个展包括了影像装置,绘画以及行为表演。漫画书中的象声词汇高频率的出现在《环绕声音》(Surround Sounds,2015)这件作品中,仿佛有人过于狂躁的撕扯着一本漫画书,致使 “Ssshh” “Zzzzkrzz” “Pop!” 等词汇伴着明亮的声效反复地出现,亦或螺旋式的掉在地板上。类似的创作手法亦出现在系列绘画作品中,但声音动作的含义并没有通过绘画这种媒介抽象的表现出来。展览中对于影像装置与绘画之间关系的描述略显生涩。在2014年的作品《串酒吧》(Pub Crawl)中,11幅屏幕组成的画面局促的演示了落魄的伦敦东区某个清晨的“片段”:孤独的“剪影”漫步在空荡的街道上,寻找着狂欢后被人遗弃的酒杯和易拉罐,随之发出“踢”的动作。白立方空间的主走廊区伴随着随机的音乐——清脆的撞击和滚动的声音,自主的创造了一首协奏曲。

    行为表演的展厅中,四面墙上的展台成直线排开,离地约为一米五左右的台面上被形状各异的玻璃杯布满。虽然为不同形式的情境文化表演,但意图都在收集现场音乐,最终录制成黑胶唱片,并在白立方的商店中销售。这种“亲民”以及“市场” 共振的艺术呈现,除了制造了噱头,还推广了艺术家以外的“品牌”。只可惜,观者们的纷纷造访终究要归于对于作品本身的好奇。离开展厅,大家情不自禁的谈起马克里2010年的经典作品《时钟》(The

  • 采访 INTERVIEWS 2014.10.27

    余晓

    余晓, 2003年毕业于杭州师范大学,2010年毕业于中央圣马丁艺术学院。近日她受邀在伦敦Q PARK 创作了场地特定的行为装置作品《束缚》(Bondage,2014)。作品映射出存在于艺术家脑海中的非真实“空间”。她用物质在空间表面有意识的循环,提供了视觉上的刺激。观者沉浸在一个迷人的挑战和短暂的体验中。

    《束缚》(2014)是件场地特定的行为装置作品。以我的绘画作品为基础,延伸至行为表演以及行为结束后的空间装置,这一过程实现了走出工作室实施“绘画”的初衷。宽窄不等的纸胶带和空间是作品的主要材料。在不改变现有空间形状和不干扰空间属性的前提下,用纸胶带把空间内部的结构支点有意识地连接、缠绕、或是部分包裹。随着整个行为的逐渐进行,我和空间之间的对话从“点与面”转换到“面与面”的衔接和切割。行为上对于方向的特定布局,提示了我在创作绘画作品时对构图和空间分割的理解和判断。视觉上的错乱具化为一种独特的节奏。

    此次在PARK的环形空间里,行为始于展览入口的地面,定点于对展览工具“梯子”的捆绑。在整个实施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网状结构呈线性蔓延在空间内部。我在移动时所需的空间,压迫性的受到作品本身的障碍限制。同时,由于纸胶带特有的韧性和粘性,增加了整个行为表演动作上的难度。空间顶部的“线性辐射”是我邀请了众多观众分阶段参与的行为结果。我刻意地分享着“物质”和空间逐渐给予的难度和束缚。

  • 马里奥·梅尔茨回顾展

    刚刚开幕的马里奥·梅尔茨(Mario Merz)回顾展呈现了艺术家自1960年至2003年间的作品。作品媒介包括了绘画、纸上以及装置,13件作品布满了佩斯伦敦的两个展厅。打开展览介绍的折页,里面是数字“1, 1, 2, 3, 5, 8, 13....”。不难发现其中的规律,从第三个数字开始,每个数字是前两个数字之和。以此循环,一直到数字139583861555。 对于斐波纳契数列(Fibonacci sequence)的借用是马里奥·梅尔茨艺术实践的一大特点,原因要归结于马里奥·梅尔茨认为意大利数学家斐波纳契的理论映射了“自然”变化的模式以及社会不断扩张的螺旋体系。

    霓虹灯这种创作材料在展览中有着重要表现,以不同的形式贯穿在几件作品中。《漩涡冰屋》(Igloo con vortice,1981)是继其1989年在古根海姆博物馆展出后第一次亮相于公众。位于视觉中心的蓝色霓虹灯穿过一个开口倒置的瓶子后延伸至一片捆绑的柴枝条里,此时的霓虹灯摒弃了它原有的物质性能量而变成了“光”,刺破布面上的红色圆锥体以及黑色球体。马里奥·梅尔茨对于光和能量的兴趣,使得霓虹灯成为了他艺术生涯中最持久的表达。

    三个圆顶的装置作品《地球与月亮同轴转动》(Movements of the earth and the moon on an axis,2003) ,同时也是马里奥·梅尔茨生前的最后一件冰屋,作

  • 采访 INTERVIEWS 2014.09.08

    黄然

    黄然,2004年于英国伯明翰艺术与设计学院获荣誉学士学位,2007年硕士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纯艺术专业。近日他在Simon Lee画廊举办了首次伦敦个展“An Experience Shaped by An Experience I Never Experienced”(我现在所经历的是被那从未经历过的经验所塑造的),展览较全面的呈现了其近两年来的艺术实践。艺术家选择用成熟的职业态度,非正面表达了自身对于对等关系、两面性、无解以及自我否定等关键词的看法。展览持续至10月4日。

    “An Experience Shaped by An Experience I Never Experienced”(我现在所经历的是被那从未经历过的经验所塑造的)这个展览从多个角度在解构甚至破坏“历史”的价值和结构,幻想着个体同历史结构之间的关系,就个体实践进行了主观思考和推演。展览作品涉及了电影、录像、绘画以及装置。通过偶然的坦诚,对意义的刻意误导和反复无常地挪用历史语言这些方式,作品并非意在建立某种理解上的清晰,而是坚持了对于艺术实践思考的假情假意和一语双关的自我否定。“艺术家”这三个字的意义对于我而言,不是一个固定的角色定义或者职业的行为框架,更多的是一种职业推演。我认为我的职业不应该只是创作艺术作品和参加展览这么简单,我希望可以通过工作来创作职业的可能性,推演我和这个行业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