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川卓磨

  • 观点 SLANT 2015.02.26

    石川卓磨:2014年度最佳展览

    2014年的日本,政治僵化、意识形态两极化、媒体控制强化等问题如同连锁反应般浮出水面。就当代艺术领域而言,引人注目的与其说是展览本身,不如说是围绕“表达的自由”发生的若干事件以及由此引发的意见对立。最早激起社会关注的事件是,中垣克久(Nakagaki Katsuhisa)的装置作品因为批判当前日本政府制定秘密保护法案以及靖国神社参拜问题而被东京都美术馆拒展。接着,在爱知县美术馆举办的“未来的摄影”展上,鹰野隆大(Takano Ryudai)的男性裸体照片被指责为猥亵物,在警方介入下,不得不调整展示方法。当然,最大的话题人物还是在海外也引起广泛关注的ろくでなし子(真名:五十岚惠)。这位主张女权主义的艺术家因以自己的生殖器为题材进行创作而被警方逮捕。围绕“表达的自由”以及政治意识形态的争论不仅在当代艺术圈,在其他文化领域也大量出现,此处不一一列举。当“表达的自由”开始不再构成不言自明的前提时,为了反思和行使艺术的权利,对艺术/表现史的考察变得尤为必要。

    在此背景下,2014年“横滨三年展”(横滨美术馆,新港码头)表明了一种态度。展览副标题“华氏451的艺术:世界的中心有片忘却的海洋”以雷·布莱伯利(Ray Bradbury)同名科幻小说(小说刻画了一个“读书和藏书都被禁止的近未来社会”)为参照,提醒观众意识到对艺术/历史的忘却问题。在蕴含各种政治紧张的局势下,此次三年展的启蒙态度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 观点 SLANT 2014.08.13

    石川卓磨谈“欧洲文化之都-2014里加”

    2014年,拉脱维亚首都里加被指定为“欧洲文化之都”活动的东道城市,这一年里,各种文化艺术相关活动及展览都将以首都里加为中心展开。作为“文化之都”活动的一部分,“国际纸艺节”(International Paper Objects Festival)邀请了九名日本艺术家参展。参与纸艺节策划的日本摄影家/批评家石川卓磨同我们分享了他6月27日-7月7日期间在里加的所见所闻。

    拉脱维亚1991年从苏联独立,2004年加入欧盟,今年开始引入欧元。对于这样一个国家而言,担任今年“欧洲文化之都”的东道国的确是向国际社会宣传本国历史文化的绝佳机会。

    拉脱维亚的国家和民族历史非常复杂,13世纪以来,曾先后被德国、荷兰、瑞典、俄国/苏联占领支配。因此,进入20世纪以前,拉脱维亚从来没有作为民族国家独立过。第一次宣布独立后不到22年,又被并入苏联,因此和第二次独立算在一起,作为自立民族国家的拉脱维亚历史还未满50年。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呈现本国的历史文化,如何为自己的国家定位,这可能是所有从苏联独立的东欧国家都无法回避的课题。

    尽管拉脱维亚作为独立的民族国家成立时间尚浅,这片土地和民族的历史却十分悠久。早在13世纪初,拉脱维亚就已登上历史舞台,而首都里加的历史地区也矗立着从中世纪德国到20世纪初新艺术风格的各种样式的古建筑。拉脱维亚人在长期的衰退和危机当中,依靠文化的力量维持了高度的民族意识。自19世纪以来,拉脱维亚地区识字率就很高,现在几乎达到100%。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等重要著作就是在里加首次出版。

  • 丸山直文:有没有可能制造一个晚上看的梦?

    让稀释过的丙烯颜料渗透浸染到未经涂装的画布上——上世纪90年代,丸山直文(Naofumi Maruyama)用这种“染绘”(staining)技法创作了一系列表现有机形态的抽象绘画,受到广泛关注。他的作品也因此常常被归入发明了“染绘”技法的海伦・佛兰肯瑟勒(Helen Frankenthaler),莫里斯・路易斯(Morris Louis)等后涂绘抽象画派(post-painterly abstraction)的谱系里讨论。

    然而,把丸山的作品限定在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绘画之后的文脉内分析其实包含着一种本末倒置的矛盾。回顾近代日本画的历史,在美术史学家冈仓天心指导下诞生的“朦胧体”就用过模糊轮廓线,使画面仿佛包裹在云雾当中的大气描写技法。如果再考虑到水墨画和浮世绘的历史,把丸山作品完全限定在“染绘”文脉内分析显然有失偏颇。丸山本人也在创作过程中逐渐增强了自觉,主动限制染绘特有的晕染现象,画面里开始出现风景、人物等特定对象的图像。另一方面,这并不意味着艺术家背离西方艺术史,对具象绘画的单纯回归。单纯把丸山的作品放到日本艺术史、东洋美术和具象绘画的框架下讨论同样不够。丸山至今也没有放弃“染绘”技法所包含的可能性,近年来的创作抽象程度又再度提高。

    吉尔・德勒兹曾引用普鲁斯特“美好的书是用某种类似外语的语言写成的”这句话,来说明包括绘画、音乐等在内的语言活动: “是错乱,作为将词语从世界

  • 公羊缠枝-西格里特•兰道个展

    目前,西格里特•兰道(Sigalit Landau)个展“公羊缠枝”(The Ram in the Thicket)正在银座爱马仕总店八楼画廊空间le Forum举办。西格里特•兰道1969年出生于耶路撒冷,年轻时代曾在英国、美国等国家旅居数年,现在定居特拉维夫。她将巴勒斯坦问题、犹太人历史、全球化、性别等高度复杂的概念作为主题积极纳入自身创作与身份探究,其中又以“场所”最为重要。此处的“场所”,既指国家与国界,也指个体生活中的私人领域或者盐或橄榄的实际产地。尽管存在不同语境的叠加,但对艺术家来说,“场所”的概念总是伴随着“疼痛”。兰道将受苦及其中包含的感官性以抽象而直接的方式展示出来,使观众的感知受到强烈刺激。

    在四屏录像《走进灌木丛》(Out in the Thicket)中,橄榄树在大型收割机的撼动下剧烈地摇晃,果实在机器的轰鸣声中纷纷掉落底面。暴力的振动与轰鸣声在平和的果园风光中突然撕开一道口子,宛如女性的悲鸣,使戏剧化的印象以及象征意味更加强烈。剧烈摇晃的橄榄树仿佛痉挛的人体,掉落的果实作为牺牲的象征也带上了某种拟人效果。整个画面激烈到令人不忍直视,同时又感性到让人不愿将目光移开。

    展览和作品题目都跟《旧约圣经》里亚伯拉罕将儿子以撒作为祭品献祭的故事有关,暗示了“牺牲”这一大主题。而另一方面,在以色列,橄榄树的形象似乎还包含着其他意味。尽管以色列大部分橄榄树果园都从

  • 今井俊介:surface / volume

    今井俊介早期作品主要以网上下载的色情图片和花纹图样为基础,加工后将其用于壁画和绘画创作。然而,近期他却开始尝试高纯度的抽象绘画。

    这次在HAGIWARA PROJECTS的个展也基本以由原色、荧光色或金属色的条纹和原点反复重叠组合而成的绘画为主。正如展览题目“surface / volume”所示,他的作品似乎在强迫观众把注意力只放在色彩与形体的交互上。那么,今井为什么选择彻底排除他过去作品(如色情图片系列)中所包含的象征元素呢?

    这次个展上的作品尽管以抽象为主,但却让人感觉到明确的对象性。条纹和圆点的图案表情各异:扭曲、歪斜,仿佛飘扬的旗帜或布料的褶皱。这些图案既不来自随机的决定,也不来自几何学上的整合性,而是引自某个具体的主题。

    另外,没有任何阴影的强烈色彩、数码合成似的重叠、故意给人一种图像被放大或缩小过的感觉却不留下任何有关原尺寸的线索——在电脑屏幕上加工图像和绘画创作的感觉在今井的作品中紧密结合在了一起。但这并不能解释他近期作品上的变化。

    今井的早期作品虽然使用了过激的色情图片,但所有图像都经过两次色彩渐变加工,花纹图案互相重叠,原来的生动被清除得干干净净。这样一来,猥亵图片就失去了通过刺激性欲而造成观看者生理反应的力量。对于今井而言,色情图像是提炼迷幻色彩的灵感来源,除此以外别无他用。这就好像印有裸体的T恤衫。如今,女性穿裸体T恤衫已经不稀奇。这时,裸的图像变成了一种跟真正的裸体毫无关系的象征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