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从旸

  • 陈劭雄:万事俱备

    “万事俱备”(Prepared)是陈劭雄本次展览的标题,展期结束于一个意味深长的日期——9月11日。这自然引起连串疑问:艺术家是在为什么做准备?怎样做准备?

    策展人侯瀚如在开幕讲座中发问:“艺术可以反恐吗?”,着重讨论艺术何以对抗生命中的各种恐惧。虽然陈劭雄的作品不乏对恐怖袭击、政局动乱、经济危机等议题的呈现,但与其说艺术家在作品中反映了这些令人恐慌的现实,不如说他是在玩味恐惧的感觉本身。《墨水媒体》(2013)和《看见的和看不见的,知道的和不知道的》(2007)指出伴随图像的全球传播,大量“二手现实”被生产出来,似假还真的恐惧渗透到日常生活的细枝末梢。正是这一悖论允许艺术家以戏谑的态度谈论一些令人惧怕的事件,在录像装置《花样反恐》(2002)中,广州的一座摩天大楼变成一具机智的生命体,灵活地调整着自己的体态去闪避那些不怀好意,从四面八方撞向它的飞机。

    另一方面,展览也揭示出,艺术作为一种行动,如何帮助艺术家缓解自身对变迁、失去与死亡的恐惧。种种“消逝”的意象在近作《景物》(2016)中十分突出,与艺术家以往的大量创作基调截然不同,哀伤的气氛笼罩着作品整体。虽然陈劭雄探索过多种不同的媒介,但艺术形式的更新显然不是他的兴趣所在。他的动画作品总是采用最简单的技术,制造出稚拙的观感;《集体记忆》(2012)系列则利用了参与式艺术最原始的形式:邀请大量当地居民以指纹叠印出本地地标的画面。长期以来,陈劭雄坚持使用有限的几种媒介(水墨画和摄影)和作品概念(如日记绘画)。也许,描绘与拍摄每日生活的片段,给自身存在留下痕迹,使艺术家得以更平静地面对“万物终将消失”的恐惧,虽然他始终无法彻底抹除它——面对失去与死亡,凡人皆无法真正做好准备。这样看来,“万事俱备”更像一抹苦涩的微笑,而非一句胜券在握的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