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ng Duong

  • 阮纯诗

    在最新的综合媒介装置作品《47天,无声》(47 Days, Sound-less)中,阮纯诗(Nguyen Trinh Thi)融合声音、拾得影像和灯光,创造了一个沉浸式的替代现实空间。她的作品将树木、雨水、鸟类、原住民和自然声置于中心位置——而在以西方价值观为中心的剧情片里,这些元素常常被处理成毫无生气的背景。在一间暗室内,两块屏幕呈对角线面对彼此,各与一台投影机相连。头顶上方,一组悬挂在天花板上的镜子将另一台投影仪发出的光线偏转,在墙壁上投射出八个散乱的幽灵灯影。当观众躺在放置于两个屏幕之间的豆袋上时,我们分裂的视线会被一段段神奇的影像蒙太奇所吸引:在阮纯诗之前拍摄的关于越南嘉莱族以声音为中心的宇宙观的动态影像中,穿插着从越南战争电影和好莱坞大片中截取的自然景观片段和声音。阮纯诗还故意将影片的画外音和字幕错配,使这种混杂重叠的效果更加微妙:当来自越南中部高原的原住民喃喃谈论声音在唤起记忆方面的力量时,字幕则讲述了科幻作家厄休拉·勒古恩(Ursula K. Le Guin)关于暴力自卫作为建立主权手段的观点。当我们试图解读这些不连贯的内容时,一首模仿自然声音的原住民乐器演奏的小交响曲渗透进展厅的空气之中。

    阮纯诗的装置作品在环境噪音与寂静、光与暗、可见与隐蔽之间交替,批判了现代影像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焦点及其对视觉符号作为主导感知模式的依赖。在这件作品中,听觉体验得到了强化,而

  • 运动中的神话

    展览“运动中的神话“(Myth in Motion)认为对神话的理解远不止是共同的虚构。展出的影像作品将民间传说视为历史和社会变革的潜在催化剂。在潘涛阮(Thao-Nguyen Phan)的《热带午睡》(Tropical Siesta,2017)中,高地儿童重新演绎了一位17世纪法国传教士日记中的故事,以此揭开一些被隐藏的历史的面纱(尤其是越南50年代动荡的土地改革)。潘涛阮在影像中穿插游戏元素并叠加绘画,让这些被压制的叙事变得多孔而富有诗意。在《孤独时代》(The Lonely Age,2019)中,郑韫欣(Connie Zheng)将视角投向未来,想象在一个末世后的世界,加州人拼命找寻从中国漂洋过海而来的可能具有治疗作用(甚至有感知力的)种子。影像交替展现带着面具的搜索队的集体表演和一个被遮盖的实体的神秘动作,探讨人类对于灵性的兴趣能否拯救这个濒临摧毁的星球。

    神话的推想作用成为联系这些作品的主线。玛莎·阿蒂恩扎(Martha Atienza )的《渔民节》(Adlaw sa mga Mananagat,2022)将广阔静止的海平面与乘风破浪的半仪式性船只并置。这部以慢镜头拍摄的影片是阿蒂恩扎与菲律宾塔扬岛(Bantayan Island)渔民社区长期接触的成果。通过将事件笼罩在梦幻般的氛围中,阿蒂恩扎巧妙地以自己的方式为他们的集体抗争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