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am Gillick

  • 异议的发动机

    1968年的五月风暴不仅代表着一个标志性的历史时刻,也不仅是学术研究的一个议题,它具有的是更为广泛的意义。在过去的四十年里,我们已经目睹了对五月风暴运动的种种重新评判,当时的进步力量们经常受到严厉的攻击,因为他们破坏了整个社会中稳固的价值体系。具体点说,他们要求历史、身份、欲望的个性表达能够在任何时代都得到认可。他们相信差异性能够并应该成为一个具有创造力的民主社会的重要标志,这样可以终结他们所称的与他者的一致性,从而发展元身份的新形式。今年是五月风暴的周年纪念,与此相对的是二战结束和柏林墙倒塌的周年纪念,在这样的时刻,Artforum将五月风暴作为了本期探讨的主题:五月风暴是对团体与个人本质的双重改写。在一个由阶级分化和等级制度停滞(被具有爆发力而又孤立的挑战所中断)所定义的战后和冷战背景下,一些个体相信,只有对人所处的地位身份进行持久性的再审视,才能形成一套良好的人类关系,而不是通过某个单个的运动。他们正是为此而战:敏感度的提高,对现有一切日益产生怀疑。如今,五月风暴已经远远超越了它自身的界限,抵达了过去与未来的彼岸,在回顾它的时候,也不应仅仅从政治和审美的角度去探讨它。

    当我们想到对于理论和实际的不同模式的争斗时,我们也清楚地知道,对于每个艺术或者常规性的活动的评判,与早先发生的重要社会变化是紧密相连的。对于我们这些成长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