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晓洁

  • 新月

    如果不是“无名画会”已被定位在艺术史中,赵文量和杨雨澍也许就会像那些沧海一粟的艺术家一样,成为某个时代滑落的佚名注脚,默默无闻、终其一生。然而随着斑驳的历史往前推移,被隐蔽的部分终究会被重新发掘并产生新的意义,中间美术馆展览“新月:赵文量、杨雨澍回顾展”的价值正在于此。此次展览梳理和呈现了赵文量和杨雨澍长达五十年的视觉文献,为我们打开了一道通往50至80年代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背景的艺术世界的大门,只是通过这道门,我们看到的并不是那个主流的、合法化的语言系统,而是深埋在主流系统内部的“边缘”和“对立”之音。

    策展人为展览取名“新月”的目的非常明确:1923年成立的文学团体“新月社”推崇“相对自由和带有现代主义性质的创作和讨论,追求技艺和形式的先在性,与左翼阵营倡导的为无产阶级服务的文学有着极大的差异。”这段􏰀描述几乎可以直接对应到赵文量和杨雨澍的艺术实践上。尽管两人强调他们更多关注的是自己艺术作品的内部问题,并没有实质介入外界风云变幻的政治风潮,但无论是他们创作的肖像画(例如赵文量画的遇罗克像),还是大量的风景写生,都不能被单纯视为“隐逸”式绘画,坚守往往是变相介入的一种方式。

    在展览设计上,策展人并没有按照简单的时间顺序来组织展览,而是从艺术家个案研究(一楼展厅)出发,以“历史批评的视野”梳理了两个个案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语言体系之间的纠葛(二楼展厅),并在三楼展厅单独辟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