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湾区
作为一个在珠三角度过青少年时期与现今重回此地进行工作研究的人,我深感虽然在地图上看到河网密布,但日常生活却与水逐渐疏离。水体被物理性地切割调控,被功能化地划归为产业资源,或者是生命力贫乏的景观点缀,基于水系的日常生活大部分无处寻觅与无法重振,而与水的身体性与情感性连接也需要特定的行走体验与挖掘历史线索才能被激活。因此,利用疫情封控陡然消失的年后闲暇,我有意走访了珠三角水系地理中的几处。佛山南海大地艺术节的主会场——佛山市南海区的西樵镇就是其中之一。
对于我来说,艺术节的主题“最初的湾区”具有一定吸引力。这一概念在地理地质上可以追溯到珠江三角洲前身在千万年前的地壳运动和海侵海退之后形成的古海湾与南中国海中星罗棋布的群岛,艺术节的展场之一西樵山就是古火山喷发后形成的高耸石体。而“南海”的地理文化意涵,远可追溯到秦始皇南征将毗邻南部海域的广袤地域和河湖岛屿命名为南海郡。百越先民们浮舟泛海,渔猎度日,依仗变换无穷的海洋与河流,生发出有别于中原农耕文明的岭南文明。此外,“最初的湾区”亦直接指向如今连通粤港澳的大湾区建设概念,历史上当然是承袭水系地理的自由贸易与兼容并包,但可见的工程建设更多是经济工业的国家内部资源调配,海上丝绸之路的跨国经贸流动。更加民间的水上生活,像是蜑家人无边界的水上游牧、清末活跃民间经济的走私商业、政治动荡年间的游水偷渡等,都被排除于目前的湾区正统叙事之外。那么在现存的公共艺术叙事中,还有哪些是可被激活的湾区文化符号?第一届南海大地艺术节揭示出了一些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