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净

  • 纤维三年展:我织我在

    “一种有趣的、针刺的知识”。策展人萨拉·马哈拉吉(Sarat Maharaj)在第二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国际研讨会上,提出“通过织物去思考”——将织物所开启的有趣的、针刺的知识作为一种超越抽象的、水晶式知识的思考系统,以此回应“我织我在”的展览主题。萨拉向我们提出一个问题,如何将织物越过织物的具体概念和技艺,比如壁挂、丝网,或者编织、刺绣、缝纫等,同时也越过织物的隐喻,比如社会身份、社会性别等,从而形成一个“织造世界”的思考和认识?

    艺术家阿卡纳·汉德(Archana Hande)的布上版画《丝路小屋》,通过自己的亲身旅行对“丝绸之路”进行了重新绘制,将孟买的纺织厂、帕坦(尼泊尔城市)的派多拉绸手艺人、西藏旅行的商人以及尼泊尔的食盐贸易等串联在一起,将“织物”的社会脉络呈现为一种漫游式的织造关系。安贾尼·蒙泰罗和贾雅桑卡(Anjali Monteiro & K.P.Jayasankar)拍摄的纪录片《织布机》(2001),被称为“社会织造电影”,他们将阿卡纳·汉德所揭示的那种织工与社会之间的织造关系推演到一个更为激进的领域——影片聚焦画家苏蒂尔·帕特沃丹(Sudhir Patwardhan)与诗人纳里扬·瑟夫。这两个人都曾参与孟买左翼运动。在纪录片中,他们讨论了工人阶级的陨落,左翼分子与工会运动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当代社会环境与艺术的关联。而阿什穆·阿卢瓦利亚(Ash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