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克伦

  • 所见所闻 DIARY 2014.10.23

    生产在线报导

    八月初,规划论坛的黄建宏老师跟我讨论,希望组织一个联结台北双年展(简称:北双)与“亚际论坛”的研究小组。我为小组起了个颇有“生产”意味的名字:“工厂小组”,希望将一次性交流转化为积累的进程,于是邀集五位青年研究者(包括我在内来自新竹交通大学社会与文化研究所的杨成瀚与唐慧宇,以及来自台北艺术大学的王圣闳与徐明瀚),进行建立知识生产桥梁的系列研究,包括双年展概念、参展艺术家计划与作品,以及展览构成;藉以生产田野调查、思想评论,并推展未来亚际双年展的策略想象。所以,我想这篇笔记不仅是见闻陈述,也是一段生产进程的侧写。

    北双以“剧烈加速度”为题9月12日开幕,透过“共活性”的概念,策展人布西欧(Nicolas Bourriaud)讨论人与物/非人之间各种不同关系的可能性。整个九月小组成员进行18位参展亚洲艺术家的访谈,并经过多次的讨论激辩完成各自工作报告的书写。迎来10月10日,约好同参与论坛的老师们观展,并进行一场会前会。观展后,大伙在会议室集合。论坛召集人的黄建宏老师主持让大家彼此介绍认识,并说明接着两天的论坛议题。第一天论坛将以三个主题展开: “物与体制”、“精神生产与物之盛墟”以及“技艺的协商与叙事的支配”。而论坛第二日将针对双年展还能作什么的议题作较开放的讨论。事实上,见面会时大伙已经燃起讨论的热情,例如,张颂仁老师相当关心本次北双的接受状况,“工厂小组”试着概括各方的评论意见以及其他系列论坛的具体状况,似乎很自然地对话就导向几乎成为“惯例”的批判双年展。于是,陈光兴老师试着拉回来,并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