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uren O’Neill-Butler

  • 采访 INTERVIEWS 2010.10.12

    瑞贝卡·华伦

    伦敦的艺术家瑞贝卡·华伦(Rebecca Warren)以粘土和铜雕而知名,这些作品参照了一些艺术家的“杰作”,这些艺术家有罗丹(Auguste Rodin), 德加(Edgar Degas), 德库宁(Willem de Kooning),漫画家Robert Crumb。新作个展在复兴协会(Renaissance Society)于10月三日开幕,三件纪念碑式铜质雕塑由芝加哥艺术学院委托创作。

    即将在艺术学院展出的铜像最初是由粘土做成,和你看到的铜制品大小一样。这些铜像在做法上,并不是先要做成小模型稍后再铸模。它们都是用手按照真实大小直接塑成。这对你正在观看的有着微妙的影响:它总是很大,粘稠,扭曲,由湿润的柔韧性材料做成,最后被塑成铜像。雕塑基座的高度,部分是由玻璃护栏的高度决定。我希望这些雕塑能比较低的护栏高,但是比最高的要矮。这样它们就可以高低起伏错落有致了。由于它们比其中的护栏要高,也有点超出了顶部的限度。说明这些雕塑的高度达到人的身高。看的时候有些奇怪,你必须得使点劲,仰脖,让视线能望到空中。

    从天台外面也可找到极佳位置看到这些雕塑。这也是它们对芝加哥那些知名的现代主义建筑的呼应,因为它们令人想到了极端主义或超理性。这些雕塑从内里就面向彼此,将自身从一切语境中分离出来。也是这种动态三角状,使得它们没必要必须去迎合或融入这个城市。由于其表面不那么粗糙或具有反射性,所以可以与这座城以及一切共舞。

  • 采访 INTERVIEWS 2010.09.18

    苏珊‧雷西

    在《告别艺术:1974-2007年的行为、政治与公众》(Leaving Art: Writings on Performance, Politics, and Publics 1974-2007,杜克大学出版社)一书中,著名艺术家苏珊‧雷西(Suzanne Lacy)对公共空间的不断变化的政治进行了论述。现居洛杉矶的Lacy也是奥提斯艺术与设计学院公共实践项目的创建人。

    告别艺术这个书名似乎有点讽刺,也许有点幽默,本书收集了三十年来陆续出版的文章。在我从事艺术的这些年里,有的人转行了,脱离了艺术界,在其他领域继续进行思考。今天,有些早先的审美探索又变得有趣起来。无论是真的还是比喻的“告别”艺术世界都是1970年代产生的概念,通常所说的告别就意味着告别艺术市场和艺术媒体。“艺术”与“生活”之间的渗透又成为了当前的热点问题之一。

    例如,在一件早年的作品中,我把木匠活儿作为作品。其实我确实曾是个木匠,因此决定将这次“制作”的过程作为一件行为艺术,这样,路过的人就能看到我建墙的过程,至于这个行为的结果并不是很重要。更确切地说,我们更关注的是艺术家、行动和观众之间的关系结构。可以说,70年代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于“观众”或者说“参与者”的重新思考。

    从政治上讲,美国患有历史健忘症,所以艺术家重新采用过去的方法也许是出自类似的社会状况。伊拉克战争和越战有类似的地方。现在是一个很有意思的

  • 采访 INTERVIEWS 2010.03.15

    瑞秋·弗伦

    布鲁克林的艺术家瑞秋•弗伦(Rachel Foullon)参加过很多群展,是策展计划《公共假日项目》的创办人。她对我们讲述了在洛杉矶Itd举办的首场个展,该展览于三月十一日开幕。

    展览取名《计算》(An Accounting), 是有双重意义的定义(指经济学和叙事)。在Itd---洛杉矶收藏家Shirley Morales新建的这座宽敞的画廊里,我将展出迄今为止所创作的最大雕塑。其规模可以和我去年秋天在纽约的Nicelle Beauchene画廊的展览相媲美,在那里,我最大限度地利用了一个小空间,打造了一个密集的类似工作坊的环境,形成了一种恰到好处的亲密感。过去几年里,我的作品参考了某些谷仓和农村住宅,在那里,人和家禽家畜都是在一个屋檐下生活,这里也存放劳动工具,储藏粮食。这次展览中我处理的是同样主题性的现场,不过就好像我们步出了谷仓走到了外面,在这个自己做主的环境中,面向更多的一些演员一样。

    展览的重中之作是一件挂在天花板上叫《算盘》(The Abacus)的雕塑,这是用西部的红杉木制四驱车做成,经过打磨完成,感觉就好像是打造家具一样。算盘的水平棱柱从天花板上垂下来,观众从下面经过,就好像一个临时的拱廊一样。它的构造源于Hallenhaus式房屋—这种撒克逊农舍将住宅和谷仓结合为一体,在15世纪的北美很受欢迎。这些谷仓和教堂一样具有同样的建筑源头。在算盘的设计中,支撑的斜杆完全向外,就好像芭蕾的小幅度屈膝动作一样,这样就给算珠留下了空间。

  • 采访 INTERVIEWS 2010.03.02

    丹尼尔·麦克唐纳

    纽约艺术家丹尼尔·麦克唐纳(Daniel McDonald)曾担任纽约具有传奇色彩的美国美术空间的前任总监,也是艺术俱乐部2000 (Art Club 2000)的创始人。麦克唐纳将参加2010年惠特尼双年展,展览于二月二十五日开幕,同时他将在百老汇1602举办个展,展览持续到四月十日。日前,他对我们讲述了这两场展览的情况。

    当你被邀请参加惠特尼双年展时,脑袋里就产生一系列想法。例如会想:“大家对惠特尼的期待是什么?” 有时候艺术家会走入误区,创作出一些过头的、浮华的或者说没必要的政治性作品。有很多陷阱你可能陷入进去。我决定自己去审视一下那些冲动,与它们共存。

    我的作品取名为《十字路口The Crossing》(要上岸 顾客就必须付船费:麦克•杰克逊船夫山姆大叔)( Passengers Must Play Toll In Order to Disembark: Michael Jackson, Charon, and Uncle Sam)。是一个纪念性的活人画,放在一个埃及的模型船上。里面有麦克•杰克逊在《颤栗》(Thriller)里面的僵尸造型。小模型版的麦克正要上船,手持一个三英尺大的便士,正要交给摆渡的船夫(通往冥府的河的度亡灵的神),这个传说中的船夫会将灵魂超度到来世。山姆大叔昏倒在船后,手里抓一个香槟瓶,完全没有了生气,而麦克眼睛里则有一滴泪。他看上去需要休息,或者着急付钱要去岸上,因为山姆大叔痛苦得呲牙咧嘴,除非他能付过路费,否则就得被诅咒下地狱。

  • 采访 INTERVIEWS 2010.02.21

    Matt Keegan讲述艺术刊物《North Drive Press》的始末

    艺术年刊North Drive Press自创办以来,荟萃了大量的艺术家访谈,以及各种独特的随书配品---从唱片、海报到香水和肥皂等等。在终结版出版之时,艺术家、联合创始人Matt Keegan讲述了刊物的起源与结束。

    当我们2003年开始这个项目时,我还在哥伦比亚大学的MFA项目读第二学期的刻成,当时的想法是希望能出本刊物,体现学校这种集体化而又散漫无序的空间特色,NDP希望能在第一期解读这种关系,就如一场无主题的、有灵活性的群展那样。

    Lizzy Lee和我创办了NDP(名字来自于我们小时候在长岛生活时将两个街区连接起来的街名),作为项目的艺术总监,她希望能用成本划算的棕色塑胶纸做封皮,囊括第一期的所有内容。就如大多数艺术项目一样,所有的决定都是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的(如配货和邮寄)。当然,我们也不希望刊物有一个具体的开始,中间段或者结束;理想的话,这一“套装”(我们开始就这么叫它)每次打开后,都应有不一样的配备。里面有十份未装订的、尺寸相当的影印访谈和一组副本,两张大的双面全彩海报,五件委托配品,五百本。

    从一开始起,NDP就是面向艺术家群体并由他们参与打造,首先就是一定要让这个目标群体可以购买得起。第一期零售价是二十美元,接下来的几期逐渐上涨,直到现在的五十块,而所有的访谈和文字都可以免费从网站上以PDF格式下载。

    很感谢一位朋友帮助了NDP第一期的出版,这

  • 爱的劳动:fierce pussy的艺术

    安吉拉·戴维斯(Angela Davis)是对的:自由是持续的斗争。

    乔治·迈克尔(George Michael)论述自由时也有一个好观点:你拿了什么,就要给予。

    当fierce pussy谈论她们的艺术的时候,总会从感谢康戴·纳斯特(Condé Nast)开始。乔伊·埃匹萨拉(Joy Episalla)和嘉里·山冈(Carrie Yamaoka)在1991年与南希·布鲁克斯·布罗迪(Nancy Brooky Brody)和佐伊·利奥纳德(Zoe Leonard)一同联合创办了这个纽约小组。她们四个分别在《GQ》杂志和《旅行者》杂志的设计部工作过。小组成立初期,杂志办公室不太忙的时候,她们用复印机制作了几百张firece pussy的海报,没人在意。

    可能那时因为埃匹萨拉和山冈并非孤军作战。在《调整后的边缘:20世纪晚期的复印术、艺术和行动主义》(2016)中,凯特·艾克霍恩(Kate Eichhorn)整理了为数可观的90年代都市行动中最为轰动的一些:在NBC频道、微软等企业,雇员们在公司里留到很晚,“来搞些政治活动,”如玛丽昂·班扎夫(Marion Banzhaf)所说,她是“AIDS释放力量联盟”(AIDS Coalition to Unleash Power)前成员,这个小组更著名的称号是ACT UP[1]。没有想到这些企业实际上在传播煽动性的思想和词语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无意中为公共事业提供了资本条件。

  • 生者之地:阿格内丝·丹尼斯的艺术

    尘归尘……在最近一波关于地球即将灭亡的的长篇讨论之前,就有阿格尼丝·丹尼斯(Agnes Denes)的著作《尘之书:时间的开始与终结及其之后》(Book of Dust: The Beginning and the End of Time and Thereafter,1989)。这本写于1972至1987年的书对所有物质的死亡进行了详尽研究,书中充满了能够在今天继续敲响警铃的段落,尤其是下面这段:

    “我们的存在充满矛盾:在共处中彼此隔绝,专门化却导致统一,自由的幻觉根植于集体心理,手头的信息过剩脑子却一无所知,玩忽职守的背后是贪婪,越无能为力越自我吹嘘。这就像同时进入冰河世纪和因温室效应产生的热浪之中。”

    丹尼斯在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创作的生态艺术作品与上述对气候灾难的早期诊断一样具有先见之明。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她被称为一个有远见的人。但这样的赞词反而可能会掩盖其颂扬的深度和复杂性。丹尼斯从不是用一句话就能概括的。

    通常她的项目都会从一个基本的方程式或问题开始,随后发展为图表、绘画或装置,仿佛提示某些神秘的转换过程存在的隐晦代码。丹尼斯是最早使用计算机进行创作的艺术家之一,她在上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用基本的几何单位(三角形)构建数字模型。她之所以对事物的起源感兴趣,似乎是因为她相信,无论被说得多么乌托邦,技术进步始终面临着成为国家、精英和镇压工具的风险。她对复杂(或可能被滥用的)系统追根究底,以便掌握它们的破解之法。她法医般的研究不仅包括信息系统,也包括社会系统。她了解这两者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