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所闻 DIARY

争奇斗艳

左:参展艺术家陆扬(左二),澳大利亚中国当代艺术基金会的董亚仙以及电音组合SquareLoud的TUNELEE(左一)和IDMONN(左四);右:艺术家龚剑。

2013年1月12日晚上六点,筹备已久、也因而被人们传说已久、期待已久的“ON | OFF”展览终于与世人见面。当天北京被严重的大雾和空气污染物所笼罩,PM2.5指数一度逼近1000,网上已经有人在谈论这些新词:粥样空气、厚德载雾、自强不吸……但这些都没有能够阻拦前往798艺术区的人流。五十个生于1976年至1989年之间的艺术家的作品占据了新改建的尤伦斯的所有展厅,大约九成的艺术家为这次展览专门制作了新作品。

尽管需要花费不少时间才能仔细看完所有作品,也有国外媒体第一时间就对展览中的各种数字与视觉元素提出了政治化的解读。在中国生活与工作多年的独立艺评人箫岭则把展览的第一印象称之为:生动、有趣,从各种不同的媒介发出不同的声音,犹如一面面关于当代中国的镜子。

能够加入这次展览对不少艺术家而言意义非凡。在提方案和做作品的过程中,有些人显而易见地瘦了,也有人提及自己曾经睡不好。如果艺术家可以视作一门职业,对很多人来说,这也是心理和生理的考验。

左:尤伦斯创建人尤伦斯夫妇和艺术家王光乐;右:策展人孙冬冬,尤伦斯馆长田霏宇与策展人鲍栋。

当然也可以说,做艺术家,有时候也是运气的考验。笔者从当晚各种私下谈话里发现,不少人已经自觉把“ON | OFF”作为艺术家事业进阶的里程碑,纳入这个展览的艺术家仿佛搭上了闪烁着“ON”字小灯的快车,而不被纳入展览的艺术家,则自嘲已经“OFF”。难怪在那些彼此间免不了沾亲带故的艺术家们的聚会现场,很有些微妙的气氛,让人想起电视台热播的宫廷剧《甄嬛传》。这也不禁让我感慨于一个展览所能拥有的权力:它让人笑、让人怒,让人瘦、睡不着、掉头发,又让一个人在有另一个人面前得意洋洋。当然,一个展览或机构的权力来自人们的普遍认同,它跟宗教并无不同,信或不信,还是由每个人自己说了算。

展览的副标题“中国年轻艺术家的观念与实践”颇为诱人,策展人之一鲍栋在筹备展览过程中写了一篇一万多字的文章,专门对年轻艺术家的自我组织现象进行了梳理。遗憾的是,在展览目前发布的公开项目里,似乎未能看见围绕展览主题而进行的研究工作的成果的更为充分的展开,完整的策展论述也要等到画册出版才会发布。不过,在署名的展览后记里,两位策展人表示:希望这个展览所持有的态度,能够改变人们对“年轻艺术家”进行消费或矮化的风气。

但这也挡不住整个开幕酒会中,人们关于收藏和消费的谈论,就连798其他画廊的主人也发现,因为“ON | OFF”的同时开幕,进入自己画廊的人流也增加了,其中甚至还有好几位藏家(比如Domus的张明)。笔者在展厅里遇到姗姗来迟的尤伦斯夫妇时,他们正好站在一副绘画面前,两人对该作品赞不绝口,也尽情坦诚自己的收藏意向,艺术家本人站在一边却浑然不知。展览开幕犹如新生儿诞生,的确是一个值得欢庆的时刻,尤伦斯男爵兴致高昂地对我说:“欧洲人都羡慕我,因为UCCA拥有最年轻的策展人田霏宇,以及最年轻的经理人薛梅,他们是全世界最棒的策展人和经理人。”

左:摄影师与艺术家申佩玉与《waterfall》杂志编辑张芷珩(Shauba Chang);右:香格纳画廊的何普林(Lorenz Helbling)、艺术组合鸟头的宋涛、艺术顾问长桑斯(Jérôme Sans)、艺术组合鸟头的季炜煜与Morgan Morris。

左:中央美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和艺术撰稿人戴伟平;右:艺术家刘韡,胡向前与长征空间的卢杰。

左:参展艺术家陈轴与White Cube Gallery的Laura Zhou;右:参展艺术家胡晓媛与艺术家周铁海。

左:参展艺术家仇晓飞、宋琨、王光乐与徐渠;右:建筑师Jenny Chou。

左:艺术评论家箫岭(Nataline Colonnello)、ArtStack网站的Honora Shea与纽约摄影师Erin Kornfeld;右:策展人卢迎华与艺术家刘鼎。

左:艺术家汪建伟,林天苗与王功新;右:参展艺术家陈维、UCCA的尤洋与Leo Xu Projects的许宇。

左:参加艺术家蒋鹏奕、沙迦艺术基金会总监Hoor Al-Qasimi以及歌德学院北京分院院长安德斯(Peter Anders);右:匡时拍卖的谢扬与艺术经纪人Simon Wang。

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