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 INTERVIEWS

导演丽莎•约翰逊

丽莎•约翰逊, 《回家》, 2011, 35毫米彩色影片, 97 分钟。克里(琳达•卡特里尼) 和麦克(麦克•沙侬)。

丽莎•约翰逊(Liza Johnson)是布鲁克林的电影人,威廉姆斯学院教授。她的作品在纽约的现代艺术馆,Wexner艺术中心,我可艺术中心蓬皮杜艺术中心,戛纳,纽约,柏林和鹿特丹电影节都放映过。《回家》(Return)是她的最新故事片,2011年5月戛纳电影节首映。主演琳达•卡特里妮(Linda Cardellini)扮演一位从军多年的军人,从中东返回了俄亥俄的故乡。《回家》将于2月10日在纽约的东村电影院和Laemmle Santa Monica放映。

几年前一个朋友告诉我一些私事,他服完兵役后回到家乡,努力适应当地生活,维系婚姻。关于美国在海外的战争,老百姓听到的大多数故事无非就是两样,要么是数字上的陈述,如四十二人在汽车爆炸被杀,或者是将战争拿到政策层面去讨论,支持作战或反战,战争是好还是坏。当我的朋友告诉我他努力修复情感所面临的沟壑时,我觉得我还错过另一种故事。

写剧本时,我见了很多女军人。她们彼此很不一样,所以女军人并没有什么固定的典型形象。琳达(Linda Cardellini)的角色很特别:克里(Kelli)是一个真实可信的人物,但并不能代表每个女人。

“军人回家”类型的影片一般都用闪回的手法,将人安排在极端的情况下,很明显地将极端行为转嫁给他人,将这类生活表现得有情可原。但在《回家》里我并没有用这种常规表现手法。即使你并没有具体的受伤经历,但努力重新融入本地文化也可以卸下包袱,不带敌意。

很多做老兵工作的社会公平促进者们曾说过,最好想想如何为他们摆脱歧视吧,许多老兵都被认为得了创伤后心理障碍症(PTSD)。老百姓觉得他们回去后,容易做出很极端的事。我喜欢电影《出租车司机》,但关于重新融入社群的这个主题,我也喜欢较为平静不那么激烈的表达方式,既有意思,又充满日常生活的况味。

我来自俄亥俄州东南部,那里的工业早已荒废,已经被非法的贩毒经济所代替。《回家》的拍摄地就是这样的一个小镇。两年前我在自己生活的小镇拍过一个短片,虽然当地的经济形势,未来并不明朗,父辈们又有毒瘾,但看到年轻人奋发图强,我还是感到很振奋,那里除了毒品经济外,很难有别的工作机会。居民们有时就将退伍兵看成是受伤的人。但我想知道的是,如果克里不想再忍受回家后的这个世界所带来的伤害时,又将会怎样呢?

译/ 王丹华

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