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 INTERVIEWS

蔡影茜

“脚踏无地:变化中的策展”研讨会的现场,广州时代美术馆,2012年7月。

从7月2日到7月4日,广东时代美术馆举办了关于策展实践的研讨会——《脚踏无地:变化中的策展》。该项目由蔡影茜和卢迎华共同策划,研讨会讨论了当今策展实践的不确定性和应对的方法。在此,蔡影茜讲述了研讨会的起源和举办研讨会以后所得到的新的调查力。

我和卢迎华在2010年开始在《当代艺术与投资》上启动了一个名为“策展问题”的栏目,形式是其中一方推荐一篇译文,然后向对方提出问题,另一方可以对问题以及译文中提出的问题做出回应。做这样的对话的初衷是就中国本土的现状进行有针对性的思考,同时分享一些在不同的语境中都存在的共同问题。我们认为策展是一个主要被实践所推动的领域,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一个年轻的学科,尽管全球政治经济语境的变化和中国所面对的大量资本流入艺术市场的泡沫现状并不完全一样,但是一些关于危机的思考,以及面对现状进行的反思和展望却是迫切的、可以被讨论和分享的。所以我们在去年年底就开始讨论及筹备这个研讨会。

由于艺术实践方式的变化,今天的策展实践在展览和机构当中所起的“居间调停(mediation)”作用已经被确认,当然,对于策展是否能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相对于传统的艺术史而言,展览史是否也能纳入研究的范围;以及传统的关于“策展人/艺术家”作为创作主体及其彼此的关系等等的争议仍然广泛存在。 中国的情况稍微特殊,一方面策展、包括机构的“居间调停”作用尚未完善,而后续的一系列问题已经被放在桌面上,很多争议缺乏一种实践伦理上的共识。“不确定性的土地”也意味着艺术实践(艺术生产、策展及机构实践等等)无法不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语境的影响,我们有必要同时在艺术框架的内外去观看和想象不同的可能。

除了在“博物馆”和“美术馆”等范围内讨论机构实践之外,也非常有必要提出自我组织、艺术家自发项目和个体实践者等不同的实践主体和它们在更大范围的艺术文化生态中起到的作用。我认为这种变化是从小开始的,由博物馆推动的自上而下的模式不可能也不应该形成垄断,博物馆本身应该更多地思考组织的灵活性和公共性,为更多样化的主体及其遭遇提供平台。

讨论的最后一天很多观众提出了“有关批评及其批判性”的问题,我和卢迎华都觉得接下来可以就这一个具体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研讨会的其中一位演讲嘉宾西蒙·谢赫(Simon Sheikh)在演讲中提到希腊哲学家内利乌斯·卡斯托里亚迪斯(Cornelius Castoriadis)所提出的有关“社会是一个想象的集合”的观点:“我们既属于这一集合,又对之进行不断的(再)生产……制度是象征性网络的一部分,它们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通过投射和实践不断地被加以表达”。因此,策展实践的未来应该是由更多不同的实践主体和他们不同的想象和投射所构筑的,我们只希望为这样的想象提供平台。

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