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 INTERVIEWS

董冰峰

作为国内最重要的独立影像档案与教育机构之一,栗宪庭电影基金一直在来自体制与环境的双重压力下艰难前行。我们特此邀请从去年开始担任基金艺术总监的董冰峰,总结目前机构运行的现状与对未来的展望,并针对学术方面,特别是对于如何将独立电影的工作扩展到其他影像艺术加以阐释。

栗宪庭电影基金是由著名的艺术评论家和策展人栗宪庭创办,最早成立的目的和宗旨,重点在于持续保存和扶持独立电影,包括电影学校、影展和出版等工作,都是依此为核心使命展开。栗宪庭电影基金,挂名“艺术总监”一共有两位:一位是王宏伟,负责每年一度的栗宪庭电影学校和北京独立影像展,我则负责电影基金的出版、国内和国际的学术交流,包括内部交流的季刊《中国独立影像》和即将出版中的“导演个案”系列丛书。还有一位行政总监张琪,负责电影基金的运营和管理。

栗宪庭电影基金的日常工作是栗宪庭电影档案馆,自2006年成立至2012年,收藏近了1000部1990年代以来的中国独立影像作品,包括电影、纪录片与动画作品等。这些收藏包括资金购藏、导演捐赠和每年影展的参展作品的馆藏几个主要部分,目前已经全部制作为中英文数据库系统,全部无偿对外开放。目前,对于电影基金而言,如何确立自身的档案工作和研究工作,也许是最大的挑战。我们试图通过积极联合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者与研究人员,来扩展电影基金的工作网络与工作视野,力争在有限的基础和条件下,打造一个研究的、学术性的和可以持续发展的独立平台。

而目前最大的困难,首先是资金。持续至今,还完全依赖社会各界的无偿捐赠和赞助,无法以基金自身的有限商业行为来运转。其次,当然,作为一个完全民间的、非盈利性独立电影平台,最大的现实困难也许来自政府管理的无形/有形的压力。众所周知,2012年第9届北京独立影像展,遭遇了自创办以来的最大的困难和危机,影展被迫数次关闭,直至全部转为内部观摩和交流。但事实上,所有的影片放映、学术讲演和论坛,都在有限条件下非常圆满完成,甚至超过了预期。影展后出版的《展后册》,完整呈现了影展的所有讲座和学术活动,甚至包括整理、出版了“实验单元”评委评审过程的记录。

我的背景和经验,所涉及的研究、出版和策展等工作内容,都是长期以当代艺术为主要方向和方法展开的。无疑,电影和活动影像,是近20年当代艺术创作和批评状况中非常突出的现象。栗宪庭电影基金的创办人栗宪庭,是1980年代以来中国非常重要的艺术评论家,而电影基金又座落在远离北京中心城区的宋庄,中国最大的艺术家聚集区。所以这些因素和条件,都使得电影基金的工作不只限于电影,而势必延展至更为开放的当代艺术和当代文化领域。以《中国独立影像》和“导演个案”的出版和研究为例,定位就是在电影与当代艺术之间。

栗宪庭电影基金的工作定位是以中国独立电影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于“独立电影”的理解和认知是一成不变的。“独立电影”在1990年代也许更多意味着一种“对抗”,而在资本密集、社会分工的今天,我想,“开放”可能更重要。因为“独立电影”不仅仅是一种创作现象和生态,而是必须将其和当代社会和文化,或政治和美学的想象共同构架在一起。对于栗宪庭电影基金,档案、研究、出版、电影学校和影展等工作形态,都是对上述问题和现场的反思和实践。

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