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 INTERVIEWS

高世强

高世强,《东极青浜》(截图),2011,三屏录像,26'20''

喜马拉雅美术馆的《意象》展览,不少人逗留在2012年“广州三年展”上展映过的《东极青浜》跟前:三个宽屏同时播映,视觉元素清丽逼人,叙事节奏极缓。而这类影片,一般只能“寄居”于当代艺术的展厅和美术馆展厅的“5分钟观看”场所里。高世强的这类创作,被划归为Video Art,但高本人认为,这类命名方式未必非常妥贴,但“只要有喜欢看的观众,我们就有愿望寻找一个更加合适的渠道或创造新的展示平台。”

《东极青浜》得来偶然。肇始是源于一次政治献礼,我就去寻找“碧海蓝天”。正是出于避开黄泥浆一样的海水,我远赴舟山群岛的外海取景,也在青浜这里看到了30年经济大发展的另一面。就目前情况看,青浜被荒废的可能性最大,因为交通不便,但岛民都渴望被开发。

片中的那些剩下不多的岛民,与坚硬的岛礁互为一体。片中,有瓷器从空中掉落,这一镜内蒙太奇,可以看作是一个隐喻:瓷器,另一个失落的中国。但是老人们神情岿然,波澜不起——凝滞的时间和生活怎么会被眼前的小小变故惊扰?

我在拍摄中的演员的运用和演技的需求可能与一般的影视创作不同。《青浜》里,两个演员是我的学生,没有受过任何表演训练。我要求他们尽量做到“零度表演”——在一遍遍的排练和重拍中,使他们麻木,由规定动作变成无意识地行动,从而忘掉表演,进入那种特定的生活,像罗伯特·布列松说的那样,“排干塘水好捉鱼”。演员所行的“表演”非“表演”,而是一种呈现——剧本、演员和我所要表达的东西需要不断调焦,直至“对焦”。三屏同播是一种空间的影像叙事方式,与传统的线性或单屏非线性叙事不同,信息和感受纷涌在观众面前;也不同于装置的共时呈现,它会在时间之中徐徐展开,承载与容量却要远远大于单屏。

“我的回想就是我的荒废的进程,/总有一些重要的刻度,发生重要的改变/把一个人扔在他自己的时间里。/在这一点上,青浜印合了我的感受,/一个年代的力量朝向都市,目光齐聚那里的虹霓,而海将暗黑无边,笼罩青浜。”旁白由我一个相交多年的朋友,肖遥执笔。当时我先编剧,拍完回来,剪辑了一个无声版。他喜欢,一晚上就写好文本。我再根据需要重新编排、调整,最后上音效。我们彼此合作三个片子,他只承认了《青浜》。他挑剔、趣味“偏执”,身份多变:南京某培训车床技工、农民工、流浪汉、待业青年和失业青年、编辑,现在是美院院办里的一名办事员。但这些身份中,我认的是“诗人”。

今年下半年,我打算重回《室内剧》系列的创作——10年前,我在《室内剧》系列中开始用影像探讨生活处所与人际间的微观政治性。2012年我开始主持中国美院跨媒体学院空间影像研究所,下一步可能在“新电影”的方向上寻找一些突破和可能。所谓“新电影”将更多地围绕电影本体,展开工作。未来的作品,我也会始终强调叙事因素,以及跟现世的紧密关联。

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