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 PRINT 2010年11月

大林宣彦的《构建黑屋》

大林宣彦、《构建黑屋》、1977、35毫米彩色影片剧照、88分钟。

大林宣彦(Obayashi Nobuhiko)的死亡惊悚片《构建鬼屋》(House)是少有的一部自面世后能迎来第二春的影片。它最初是在日本上映,对出品方东宝(Toho)株式会社来说,可谓是取得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而在影院的分级中,很快由B级变成了A级,并且被认为是赢得了一大批女性观众,而这些人之前对日本电影基本没有什么兴趣。它也是伴随着少女漫画的兴起而产生的,其成功也推动了流行文化中针对日本年轻女性的某种特定类型市场的巩固。在当时,这番成功在其它国家是不可复制的,之后,本片在日本却基本被遗忘,部分原因也是跟大林宣彦后来的创作有关,1977年之后他导演了三十七部更为正统的影片,这些作品很快便遮住了《构建鬼屋》的光芒,2002年,东宝株式会社出品了《构建鬼屋》面世25周年纪念版的DVD。最近,做为一部有邪典片潜质的作品,它在英美重新发行,英国DVD上面这样写道:“令人难以忘怀的观影体验,未成年人的泡泡糖舞曲式情节剧,一部令人毛骨悚然的幻觉片。”而这也将电影推向了一个男女皆有的成年人观影群体。也可以说,这批观众是看约翰沃特斯(John Waters)长大的人。

这确实是一部怪片。其诡异的美学风格,受到五十年代粗粝的先锋性和六十年代兴旺的广告片的影响,而在情节上也很超前,后来的《午夜凶灵》(Ring)和《咒怨》(Grunge)里的复仇幽灵,恐怖片中的叠加的女性死亡人数,都出现在片中。实际上,在创作中,它对“黑屋”电影史完全不了解,这种影片源于魏玛时期的德国,1932年被环球(Universal)的詹姆斯•威尔(James Whale)发挥到极致,所以这也使得本片格外奥妙奇特。但它也是时代的产物—-彼时,保守的日本电影业开始慢慢向挡在门外的小部分独立电影人敞开大门。一些大电影公司经过了十五年的时间,才接受了六十年代的变化,那些特立独行的短片导演(敕使河原宏,松本俊夫)开始做独特的剧情片了,(《陷阱The Pitfall》 [1962], 《砂之女Woman in the Dunes》 [1964], 《蔷薇的葬礼Funeral Parade of Roses》[1969]),独立电影团体艺术影院协会(ATG)也开始筹钱来支持那些离开电影公司的独立导演如大岛渚(Oshima Nagisa)等人。

当大林宣彦做《黑屋》时,主流公司并不景气。大荣垮台,日活株式会社为谋出路,开始制作软色情片,东宝株式会社,松竹映画(Shochiku)和东荣(Toei)面临着观众的流失,人们对他们推出的那些普通影片已不再感兴趣。《大白鲨》(Jaws)这类电影的引进,为影院赢得了大批观众。1977年,日本两大最保守的影业公司首次从独立导演群体中挖掘人才。东荣请了寺山修司(Terayama Shuji,日本最著名的行为艺术团体领军人物,ATG两部长片的导演)来制作《拳师》(The Boxer)。东宝则将橄榄枝伸向大林宣彦—-这位四五十年代先锋短片和动画电影的开拓者,六十年代已成为了知名的电视广告导演,他将参与的项目是一部“与《大白鲨》一样激动人心的”影片。很快,东宝和大林宣彦成为了完美排挡,《构建鬼屋》出品后不到一年,这位导演就为公司的两个顶级偶像人物拍摄了一个爱情片,地点选在旧金山。

虽然大林宣彦的回顾展并没有大张声势,但《构建鬼屋》这部片子还是引起了争议性关注。导演最初的想法是围绕一座将里面住户毁灭的房屋展开,从十一岁的女儿Chigumi开始下手,以一些具体的“恐怖”画面来表现。然后他加上了伪弗洛伊德式故事线(一个高中女生对父亲想要再婚很是生气,带着六个同学去乡下看阿姨,她的阿姨对战争中失去未婚夫一事耿耿于怀,心怀恶意),他又将这一切放入了一系列讽刺和模仿中,有当时“回归乡村”风潮的这种广告式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当然还有恐怖电影的手法。而这部影片最突出的是它的广告式分镜头:从视觉上看,每个镜头都具有强烈的转义性,他从自己早期的动画片和六十秒广告创作经验与电影语言中得益,形成了独具风格的画面。考虑到剧情片的长度,他也增加了一系列在电影中极少运用的刺激感官的桥段。音调与色调的搭配也是非同常规的:通俗画面、通俗音乐和小木偶都出现在其中。在女主角家族故事的默片节奏中,这部电影的优点和弱势都很明显:充斥着二度创作的画面,从个人的悲伤到原子弹爆炸事件,真相徐徐展开。观看之中,犹如剥开了一层坚果壳,它轻快,肤浅,不知不觉就将人吸引住,令人欲罢不能。

《构建黑屋》的DVD近期由美国的标准收藏(Criterion Collection)和
和英国的电影大师系列(Masters of Cinema)发行。

托尼•雷恩斯《视与听》(Sight & Sound)的撰稿人。

译/ 王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