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 PRINT 2010年12月

2010年度十佳

1. 厄内斯特•科尔(Ernest Cole)(约翰内斯堡艺术馆,Gunilla Knape)
自从这位艺术家将他的姓从Kole改成Cole,以便能以有色人种(不是黑人)的身份,获得在祖国南非的旅行的许可,他的生活和作品就变成了一部传奇。科尔1966年流亡海外,来到纽约,一年后出版了《奴役之屋》(House of Bondage),这些构思巧妙地摄影图片拍摄的是种族隔离下人们的生活,年轻的约瑟夫•利伟德(Joseph Lelyveld)为其撰写了文字。但底片却于70年代不幸丢失,这次回顾展中的经典老照片(近期被发现,捐献给了瑞典哥德堡的Hasselblad基金会),无疑再次证明了这位艺术家的伟大与过人之处。摄影集体现了他的图片是多么得出色,也令整场展览成为一场具有历史分量的摄影盛事。

厄内斯特•科尔、傍晚高峰期、约翰内斯堡火车站站台上的非洲人、ca. 1960、 黑白摄影、 
32 x 22cm

2.克里斯•奥菲利(Chris Ofili)(英国泰特,Judith Nesbitt策展)
奥菲利在90年代,通过将YBA艺术家画成顽童的漫画(里面充满了恶作剧的花样)而进入流行视野。那十年的最后一段时期里,在纽约对他的《圣女玛丽》(1996)的争议,却没有给他带来什么好处。这场回顾展,将艺术家二十年的创作带到了人们面前,这条路走得也太艰辛,他确实是同代人中最勤奋、最具革新精神的艺术家之一。一张接一张的经典画作在墙上排开,有90年代闪闪发光的那些图腾式作品,还有1999-2002年完成的代表作《上层房间》(The Upper Room),以及近期的那些在Trinidad完成的油画,让人想起在大溪地时的高更。

3.提诺•塞格尔(Tino Sehgal)(所罗门R.古根海姆博物馆,纽约,Nancy Spector策展)
在纽约今年的所有行为作品中,Sehgal的展览独树一帜,可谓一记关于哄骗与拆解的妙招。《这场进步》(This Progress,2006),将观众带到了一场行走中,从博物馆的斜坡底端开始,一个年轻人提出“什么是进步”这样的问题,诚惶诚恐的观众就像一只小绵羊一样,被带到了下一波的人面前,这样的接力行走和提问一直持续下去,直到爬上了斜坡的顶端。这一行动的中心思想并不是很明确,但正是这种体验(不是哲学思想上的晦涩性)赋予了一切以意义。

4.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Peter Galassi策展)
MOMA那种类似商场的氛围却出乎意料地与这次展览很搭调,布列松的摄影从彼此的交汇和博物馆的人群中,获得新生力。跟着摩肩接踵的人群去看这些图片,就好像跟随了一场具体的历史跑酷行为:在这些充满生命力的摄影背后,是一位用图片来表达的思想者,他不动声色地记录了时代的变迁。

5.拉宾•穆赫(Rabih Mroué) “镜像子民”(The Inhabitants of Images)(柏林纪录片论坛,柏林万国文化宫)
穆赫称得上是贝鲁特艺术界的吹笛手。他的行为很另类,夸张,主题发散,充满独白和对话,实则突出的是一种荒诞性,这种荒诞正是战后黎巴嫩日常生活的尴尬处境。2009年夏季他将独角戏带到了柏林,将被当做是真主党烈士临终肖像的海报诉诸于一场可笑而毁灭性的解构中。穆赫的行为深思熟虑,一针见血,强调的是对图像进行批判性思考的必要性。

6.艾尔•阿纳遂(El Anatsui)
阿纳遂目前分别在日本和加拿大举办了两场回顾展。多伦多的展览是为这位有影响力的雕塑家举行的首场此种类型的个展,他的作品以其桀骜不驯的形状和形式上的神秘性而日益受到关注。纵观他四十年的创作生涯,每一场重要的主题都在这场刺激的展览中得以体现。(人们希望明年春天这场展览能作为纽约的非洲艺术博物馆新场馆开幕展会更好,而不是在丹尼尔•里波斯金Daniel Libeskind设计的不怎么样的旋转空间内,但不幸的是,现在已经开始进馆布置了)。

手持呼呼塞拉在南非德班看世界杯开幕的球迷们、2010年7月11日。

7.呼呼塞拉(南非世界杯,约翰内斯堡)
当世界杯在南非举办的喜讯传来时,人们可能不知道,在全国的体育馆的灯光大亮之际,那些唱反调的人们却怀着黑暗的心境,认为罪恶必然萌生。谢天谢地,非洲的悲观主义者们最终被那些球迷们的狂欢所吞没,他们将这场盛事变成了呼呼塞拉声四起的嘉年华。当西班牙人踢灭了作风粗野的荷兰队时,呼呼塞拉俨然成为了震耳欲聋的代名词。

8.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c), 琼•朱纳斯(Joan Jonas), 威廉•肯特基(William Kentridge)(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这三场展览各不相同,因为这几位艺术家在创作上也是迥异的。阿布拉莫维奇和肯特基的展览(前者由克劳斯•比森巴赫Klaus Biesenbach组织,后者由佛罗里达西棕榈海岸的诺顿美术馆的马克•罗森泰Mark Rosenthal发起,延伸到MOMA),都是夸张的宣言式大展,而朱纳斯的展览,由芭芭拉•林顿Barbara London策划,集中展出的是艺术家70年代以来的具体的个人作品。这些展览执行得都非常不错,展出的媒介并非绘画或雕塑,因此在MOMA的展览史上迈出了重要的几步,在今年夏天的接连两个星期里,参观博物馆的精力,成为一场激动人心的冒险之旅。

“表演7:琼•朱纳斯的海市蜃楼”现场、2010。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9.elles@centrepompidou(巴黎蓬皮杜中心,Camille Morineau策展)
这场信息丰富、布置美妙、令人如身临其境的展览,起这样一个题目实在令人匪夷所思。展题令人想到那本女性的时尚杂志,其实,本场展览的能量是来自二十和二十一世纪女性艺术家们所进行的挑战性与颠覆性并存的实验创作。抛开展题不谈,这场展览荟萃了蓬皮杜收藏的女性艺术家作品,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重新衡量女性重要性的机会,这里强调的是女性,而不仅仅是女权运动。

草间弥生、《我的花床》、1962、弹簧床面、棉手套、颜料。展览现场、巴黎蓬皮杜中心、2010。

10.《金融时报》周末版
周末的报纸通常让人觉得是周末出院,家里没医生。对我来说,《金融时报》周末的艺术和文化副刊,为周六的生活增添了愉悦,里面有行文紧凑的书评、时尚评论、设计、建筑和艺术批评。还有娱乐性的和“FT吃午餐栏目”(我对人们点菜很感兴趣),以及倡导消费主义的旗下杂志《如何消费(How to Spend It)》,真是俗气又华丽。

奥奎•恩佐(Okwui Enwezor)是一名策展人、作家和评论家。第六届Meeting Points的艺术总监,Meeting Points是一个集当代艺术、电影、行为表演和戏剧于一体的活动,2011年4月将在欧洲、中东和北非的八个城市拉开帷幕。近期奥奎被任为2012年巴黎三年展“艺术的力量”首席总监。目前他在纽约国际摄影中心担任助理策展人,正着手准备2012年秋天开幕的“种族隔离的兴衰”(The Rise and Fall of Apartheid)。

译/ 王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