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 PRINT 2011年9月

威尼斯2011专题前言

《Baton Sinister》,2011, 场景。展览的参与者包括Bjarne Melgaard 与 Paola Angelini, Michelangelo Corsaro, Cecilia Divizia, Elisa Fantin, Marco Fellini, Corinne Mazzoli, Nicole Moserle, Beatrice Piva, Valentina Roselli, Alessio Sacchetto, Valeria Romagnini Solfato 与 Davide Spillari, Palazzo Contarini Corfù, 在威尼斯。

不在于你知道什么,而在于你认识什么人,这句老套的格言成为了我们这个网际时代的重要逻辑。而且更适合于当前的大型展览和宏大的艺术博览会,那些响亮的名字让观众在各个展位、展厅和展馆之间穿梭不息。而第54届威尼斯双年展则试图超越艺术界的这种名字游戏。策展人比奇•库莱格(Bice Curiger)策划的名为“光国”(ILLUMInations)的展览试图在“光”的比喻概念下将知识、理性、历史性和视觉融汇起来。为了对这一理念进行评价,《艺术论坛》邀请了7位批评家、策展人(包括两位威尼斯双年展前策展人)和艺术史家对本届双年展及其相关项目进行评述。丹尼尔•伯恩鲍姆(DANIEL BIRNBAUM)、克莱尔•毕晓普(CLAIRE BISHOP)、弗朗切斯卡•博纳米(FRANCESCO BONAMI)、尼古拉斯•卡利南(NICHOLAS CULLINAN)、提姆•格里芬、约翰•凯尔西(JOHN KELSEY), 和本杰明•保罗(BENJAMIN PAUL)对双年展的亮点各抒己见,探讨了今年夏天的这些展览是否超越了花名册,或最终依然落入“谁是谁”的俗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