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110 results for: 艾未未

  • 新闻 NEWS 2008.07.03

    MoMA购得中国当代摄影作品

    Bloomberg报道,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近日购得当代中国艺术家的摄影作品。这些艺术家包括荣荣、黄岩、艾未未等。卖家并非普通意义上的艺术商人。现年49岁的Larry Warsh一直是展览指南Museums杂志的出版人,直到2004年,他将其卖给了 Louise MacBain的媒体公司。2002年,Larry Warsh让在北京的艺术评论家

  • 新闻 NEWS 2008.05.01

    艾未未 赫尔佐格和徳梅隆联手监督鄂尔多斯设计项目

    《纽约时报》报道:鄂尔多斯江源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公司董事长才江先生,委托100家公司,参与设计他在鄂尔多斯耗资亿万元打造的文化产业区。该项目最初始于2007年,当时才江与瑞士建筑设计师赫尔佐格和徳梅隆接洽,二者引荐了他们的朋友艾未未,并且计划联系世界100家设计公司,参与这个项目。12月底,艾未未的公司向Fake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08.04.11

    赵赵:大泉沟

    德天

    来自乌鲁木齐的赵赵,在草场地艺术家的工作室里工作和生活了四年,因此有了创作的冲动和愿望,随着对于周边生活拥有不间断的记录,终于成就了近期的一次个人展览,展览题名《大泉沟》。大泉沟位于新疆石河子(也同样是艺术家艾未未的成长之地),暗指着艺术家的精神来源和生命来源,因此他的作品同样契合了他的个性。

    赵赵的主要作品都是以图片和事物相结合的方

  • 所见所闻 DIARY 2008.03.11

    艾未未——别告诉我 [纽约]

    Dawn Chan

    就在上周六艾未未在Mary Boone画廊的展览开幕前的一段时间里,人们一直好奇究竟哪些人会出现在开幕展上。我个人倒是希望他能带一批中国同胞过来,就如2007年他做的纪录片那样。也许他让他们挤在画廊前台后面的狭小空间里,或者画廊架子上的目录间,谁知道呢?虽然来道贺的人,有很大一部分跟中国和中国海外的艺术有瓜葛。但事实并非我所猜测的这般。实际上很多出席的人,都直接或间接地都受到了艾未未的影响。比如正在门口吸烟的张洹,戴着帽子,一副不恭的嘻哈男生的行头。如果Marina

  • 新闻 NEWS 2008.02.15

    CHRIS DERCON 发自中国的报告

    慕尼黑Haus der Kunst美术馆馆长、CCAA评委Chris Dercon在《南德时报》上发表了一篇内容详尽的中国游记报告,就未来发展趋势给出了不少暗示。“中国的画廊比艺术家还多,”Dercon写道。这句新谚语不仅在北京798艺术区和上海莫干山50号流传,在成都、厦门等相对偏远的城市也广为人知。中国政府似乎开始关注当代艺术家对经济,旅游和宣传的影响。最近,国家长期发展计划上新增“当代艺术创作”一节,推动了针对这个新市场的地产开发。“旧厂房一夜之间就被改造成汉堡火车站的翻版,”Dercon写道,“艺术中心,画廊,书店和艺术家、建筑师、设计师的工作室混生其间。”

  • 新闻 NEWS 2008.01.10

    2008 年中国当代艺术奖(CCAA)评选

    中国当代艺术奖评委会将在 2008 年1 月14 日汇集北京选出今年的获奖得主。今年的评委们为:Noack Ruth ,德国卡塞尔文献展策展人(维也纳);Chris Dercon,德国Haus der Kunst美术馆馆长(慕尼黑);侯瀚如,国际策展人暨美国旧金山艺术学院展览策划与公共项目系主任(旧金山);黄笃,独立策展人(北京);顾振清,策展人暨上海朱屺瞻艺术馆执行馆长,林荫庭,观念艺术家(多伦多)。

  • 所见所闻 DIARY 2007.06.21

    罗格的地盘 [卡塞尔]

    David Velasco

    八卦消息在外省传得最快。所以还有什么地方比巴塞尔美术馆馆长彼得·汉德申(Peter Handschin)和LISTE 赞助人弗朗索瓦·古茨维勒(François

  • 杂志 PRINT 2006年12月

    2006年城市之在北京

    田霏宇|Philip Tinari

    [[img:1|left]]

    去年四月, 北京的一帮艺术家用几天时间拍摄了一部十分钟的短片,名为“中国饼干”,原型是Ed

  • 杂志 PRINT 2007年夏季

    某种真实的生活:艾未未的艺术

    田霏宇|Philip Tinari

    “明星”艺术家艾未未在第十二届德国卡塞尔文献展上的参展作品名叫“童话”(Fairytale),但国内许多人刻薄地称之为“黄祸”。作品的初衷很简单:通过以艾未未新浪博客为中心建立起来的庞大社会网络,召集1001个中国人,发给他们相应的衣服和行李,然后集体飞往卡塞尔。在6月16号文献展开始后的三个月内,这批人白天可以在卡塞尔城里到处转悠,晚上到一家老纺织厂落脚,艾未未在那里设计了临时居住区,并为每个人准备了竹床。

  • 杂志 PRINT 2006年11月

    第六届上海双年展

    田霏宇|Philip Tinari

    [[img:1|left]]

    2000年,上海双年展开始有意识地从地方性美术展往国际展览方向走,并逐渐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圈及其背后机构体系的一个索引。那年是第三届双年展,也是首次有国外艺术家作品亮相的一届。当时,马修·巴尼(Matthew Barney)的作品和众多中国水墨画放在一起,以显示上海,乃至中国已经开始登上世界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