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 CRITICS’ PICKS

梅根·戈登(Meghan Gordon),2011,《李家的中国风纪念室》,综合材料、录像与音频。

广州

换位思考

广东时代美术馆 | Guangdong Times Museum
广州市白云大道黄边北路时代玫瑰园三期
2011.07.16 - 2011.08.28

全球化背景下探讨消费主义对文化生活的影响,并非一个新鲜的策展选题。广东时代美术馆首次自主策划的展览《换位思考——在中国的美国制造》,关注一种互动的创作经验,“换位”作为当中的关键词引人注目,其策展理路可算稳中求变。展览请来五位未曾踏足广州(甚至未曾踏足中国)的美国艺术家,利用在广州各大批发市场发掘的廉价用品和材料,进行为期15天的驻地创作。

展场简洁明了的空间将五位艺术家作品与作品之间的界限关系变得模糊而又似有关联。亚当•帕克•史密斯(Adam Parker Smith)的作品《动心》(所有作品2011年)以波普的方式将百叶窗、塑料球、拖把等一些日常的物品并置,抽象地抛给观众一个“孕妇”的概念,这种搞怪的方式也跟他将古典的女性油画像和大风扇吹动下飘飘金发的结合一样,幽默地解构了人们对一个日常概念的习惯理解。梅根•戈登(Meghan Gordon)的装置作品《李家的中国风纪念室》则是她的一个长期研究项目的延续,戈登关注空间的文化可能性,在这次的驻地创作中,她展示了一个“奇珍室”:中式博古架、雕花圆凳、兵马俑、青瓷、卷轴画、地球仪、西洋壁灯等等,让人想起源自十七世纪风靡欧洲的“中国风”装饰热潮。有意思的是,这些琳琅满目的“中国元素”带给中国观众更多的却是一种熟悉的陌生感。

与戈登一样,布莱恩•扎尼斯勒(Bryan Zanisnik)的作品《中国的美国人美术馆》在整个展览空间中类似一个“馆中馆”;戈登让人们“登堂入室”,而观众只能站在扎尼斯勒所设定的空间之外观看他的临时搭建的“美术馆”:铺天盖地的废弃纸箱、沙砾堆、花生、霓虹灯、广式烧鹅烤炉、在中国南方颇受欢迎的小吃桂林米粉的手推车,以及自己设计的奖牌。同样是“收藏”,扎尼斯勒的美术馆更像一个在广州街区随处可见的废品收容站,广州的观众容易感受到的是一种“无厘头”的亲切。

强调个人感受的女艺术家沙娜•莫尔顿(Shana Moulton),她的录像展现了去情节化的空间中一种毫无时间感的关于身心的体验,在这次的项目中大量使用了各式按摩器和中式医疗保健用具,她探讨女性个人的身体和心灵的存在状态和治疗。同样作为女艺术家, 罗克萨娜•佩雷斯•门德斯(Roxana Perez-Mendez)的几件作品突出了一种细腻的观看方式(梦游、立体风景、倒装景观)。她的《无眠之梦》是关于一种不受控制的行动,无声录像里的作者如马戏团的杂技演员表演走钢丝,在城市的夜空,热闹、幻想、滑稽、孤独,仿佛她正看着一种超越了表象的风景。梦游者的“梦”的状态,让人们反观一种在“醒”时(即日常时)所见不到(熟视无睹)的城市风景。置身于这个密闭的空间让人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忧郁,它期待的是观众的穿透性目光。

全球化带来的交流要求置身于这个变化中的人们能随时更新固有的文化态度。从展览中五位艺术家的创作,或者当中某些作品所体现出来的陌生化经验,可以看出他(她)们已经不同程度地涉及到“语境”,此“语境”具有广州这个中国南方城市独有的文化地域性。艺术家个人在获得新体验的同时,也给观众带来了一副新的观看眼光和角度。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内在的逻辑,这次展览的“换位”思考,更确切看来是美国艺术家原有文化经验和新的文化体验“相遇”所带来的思考。对他(她)们而言,这次“相遇”是否会生成一种新的具有内在逻辑的经验?并且进一步将这种经验带入其后的个人创作中去?取中国材料烹制出的一桌热菜,当然,尽管赫赫看到的是“美国制造”的展览副标题,但我们仍然期待这不会仅仅是一次简单的美式文化快餐,而将是具有多元性的佳肴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