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17 results for: 李然

  • 采访 INTERVIEWS 2023.10.11

    李然

    卢川

    李然在伦敦里森画廊的首次个展"等待降临"呈现了2件影像和2022年至2023年期间创作的12件绘画作品,除此之外,还有一本文册,里面包括了绘画手稿、影像剧本和短篇小说《敬虔的忧愁》节选内容。展览如同一出群像剧,里面的人物共享着某种相似的时代情境和作为“小知识分子”的身份困境:他们有着复杂的内心,渴望逃出牢笼,又尝试建立自身的主体性。而不同的个体遭遇,不仅如切片般勾连起展览的空间叙事,也将画中的人物“显形”,带给人一种“朦胧”的切身感。下文聚焦李然作为创作者的个体经验,以及与之关联的时代遭遇、艺术现场和背后的实践转向。展览持续到10月28日。

  • 新闻 NEWS 2022.03.11

    里森画廊宣布北京新空间于2022年夏季开幕

    里森画廊(Lisson Gallery)宣布将在北京开设永久空间,将于2022年夏季开幕。此全新空间设于北京博乐德艺术中心,2021年10月至2022年1月期间,里森画廊曾在此呈现法国艺术家伯纳德·皮法雷蒂(Bernard Piffaretti)的临时个展“偶”。

    博乐德艺术中心位于北京顺义区天竺综合保税区,里森画廊北京空间将占据大楼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9.12.09

    李然

    陈嘉莹

    每年的特定时节,艺术的异乡客从各地集结至一座城市,世界剧场流转于觥筹交错间,折射出的面目与身体显得乖张飞扬,如同李然的人物画 。年复一年的剧目在停歇之间,总是整装重组,更换不一样的班底。李然从2018年初迁至上海,如同所有辗转于城市间的创作者,领受着各地变换的肌理与历史记忆。上海虽经历了上世纪跌宕起伏的都市化改造与思想转变,但深刻的租界历史却已然被景观包装成“外滩风情街”、“法租界”与“新西岸”。而在西岸一隅,展览“你是谁”借两件影像作品与一系列布面油画共构了不可还原之对象——“人”的演绎。

  • 所见所闻 DIARY 2019.11.18

    喜宴

    李佳桓

    中国有句老话,“民以食为天。” 在世界各地的艺术周期间,人们最期待的环节之一就是无节制的免费晚餐。这次上海的一系列盛宴则是从现代集团为庆祝他们与余德耀美术馆和洛杉矶郡立美术馆(LACMA)合作而举办的一场私人晚宴开始。有人告诉我,这将是整个艺术周期间唯一一场LACMA的CEO兼馆长迈克尔·高文(Michael Govan)和余德耀同时出席的晚宴。

  • 专栏 COLUMNS 2017.10.01

    接触地带:旅行书写中的祖国与异国

    郭娟

    夏天在巴尔干地区的旅行开始前,丽贝卡·韦斯特(Rebecca West)的《黑羊灰鹰》(Black Lamb and Grey Falcon, 1941)和罗伯·D·卡普兰(Robert D. Kaplan)的《巴尔干鬼魂》(Balkan Ghosts,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7.09.16

    寒夜

    陈玺安

    你穿过巴金长篇小说《寒夜》的开场文字,走进艺术家娜布其刻意降低的天花板和一些室内场景,算是走进了一个小说的氛围。真要说起来,展览和小说没有那么相近。四位艺术家演绎这则家庭矛盾的方式,更像是精神分析式的一系列浓缩和移置。娜布其用镜子将展厅围了一圈,含蓄地只在悬吊灯箱的支架上透露出一点她的雕塑中特有的纤细伸展的造型。巴金小说中扮演了“大他者

  • 所见所闻 DIARY 2017.03.08

    未来发行

    Kate Sutton

    当平丘克艺术中心在2010年首次宣布设立“未来世代艺术奖”(Future Generation Art Prize)时,该奖项的名字引发了不少讥讽,或许是因为在当时艺术界的大环境下,“未来”这个词听起来十分可疑,如果不是更糟糕的话。

    差不多七年之后,“未来”一词又引发了另外一种嘲讽。虽然我并不是那种张口闭口都离不开特朗普的美国人,但……仅是他正式上任的一周内,任何关于

  • 新闻 NEWS 2016.11.21

    未来世代艺术奖公布入围名单

    平丘克艺术中心今日公布第四届“未来世代艺术奖”21位入围艺术家名单。该奖项由维克托·平丘克基金会于2009年在乌克兰基辅创立,奖金为10万美金,目的是为了发现未来世代的艺术家并给予其承认和长期支持。年龄在35岁以下的艺术家,无论居住在什么国家或地区,使用何种媒介,均有资格参与角逐该奖项。

    入围艺术家由国际评委会选定,评委会成员包括巴黎独立策展人/制作人Elise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6.06.19

    李然:还是这群人

    杨北辰

    在李然的最新个展“还是这群人”中,“新加坡”几乎被处理为一个抽象的地点:基于驻留的经历,艺术家一方面视其为“新加坡性”(singaporeness)——在地特殊的社会-历史议题——发生的容器,另一方面,又以某种“介入的观者”的姿态,展开基于外人视角的制图(map)工作,即便为此有意采取了一种去历史化、扁平的视觉模型——如同在《这并不复杂,一本参观手册》(2016)中,“新加坡”被压缩为海湾花园(Gardens

  • 所见所闻 DIARY 2015.09.04

    异花受粉

    安静(Lee Ambrozy)

    “我看不懂,鄢醒跟我说让我一直看,简直像个谜”,一位一脸困惑的年轻艺术家在匆匆走入第二间展厅时对我说。好不容易,我们这一小撮人到达了鄢醒——这位时刻都可能进入表演状态并且劲头十足的年轻艺术家的个展“贼”的现场。展厅外聚集的人数并不多,但却形形色色。人们在麦勒画廊的内院里享受着北京今年最后的夏末时光。

    如果单纯从社交媒体的角度看,这次展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5.02.11

    正如金钱不过纸造, 展览也就是几间房

    桑田

    本次展览共有一楼与地下二层展场,作品密度相当高,却没有霸道的投影或装置挡住去路,“强索关注”。波兰女艺术家柳思雅(Marysia

  • 所见所闻 DIARY 2014.12.27

    专业评分

    贺潇

    继上海双年展,民生浦东新馆和震旦美术馆相继开幕后,上海OCAT的皮埃尔・于贝尔(Pierre Huber)入围艺术家展和颁奖仪式为魔都的2014年拉下了帷幕。一贯以“洋气”著称的魔都的这个奖在方方面面都跟帝都希克设置的CCAA奖大不相同。奖项出资人皮埃尔・于贝尔并非中国艺术界的陌生人。新闻发布会之前,在美术馆旁边的咖啡厅里,于贝尔便已开始畅谈自己与中国的交情,

  • 采访 INTERVIEWS 2014.10.13

    李然

    杨北辰

    艺术家李然刚刚参加了于瑞士日内瓦举办的Biennale de l'Image en Mouvement 2014(运动影像双年展),在这篇访谈中他详细介绍了自己的参展作品《逃离现场》(Escape from the Scene),以及在近期创作中遭遇的问题,展开的反思,与不断试图进行重新审视的意图。本次双年展将持续到11月23日。

  • 新闻 NEWS 2014.07.16

    李然获第四届莫斯科国际青年艺术双年展“最佳艺术家”奖

    李然参加第四届莫斯科国际青年艺术双年展并获得“最佳艺术家”奖项。莫斯科国际青年艺术双年展旨在发掘新的艺术家,并为新生代艺术家之间的交流合作提供新的机会。

  • 采访 INTERVIEWS 2013.05.11

    苏伟

    杨北辰

    “我不在美学的进程里——再谈行为”正在星空间的七棵树空间进行展出,我们特此邀请本次展览的策展人苏伟探讨他通过本次展览试图达成的研究性目的,并解读展览所传达的整体策展理念。

    “我不在美学的进程里——再谈行为”的确在某一方面将艺术研究作为它针对的对象来展开。这里所说的美学也是宽泛意义上的美学,在我们这三十年简短的当代艺术历史里,这个美学经

  • 采访 INTERVIEWS 2013.02.27

    刘鼎

    杨北辰

    刘鼎将先后在时代美术馆、泰特美术馆油库空间以及台北双年展展出的三件作品(《美术馆与我》,《伴随》,《挥之不去》)命名为“弱表演”系列,然而此处的“弱”却体现出其对于艺术行业、艺术家主体与历史关系问题的“强”思考立场。在此我们邀请刘鼎对这个系列进行阐释并对其创作原委加以解读。

    “弱表演”系列最早源于从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2.07.03

    深圳第七届雕塑双年展

    安静 (Lee Ambrozy)

    今年的雕塑双年展构建于已然国际化的传统之上,往届的参与者包括了丹尼尔•布伦(Daniel Buren,第四届),奥拉弗•埃利亚松 (Olafur Eliasson)以及瑞克特•蒂拉瓦尼加(Rirkr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