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47 results for: 没顶公司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4.02.17

    徐震:没顶公司出品

    贺婧

    相较于遭遇“没顶公司”的单件作品,此次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呈现的全景式“没顶”或许能为观众带来另一种体验。每进独立的空间结构在控制展览节奏的同时,更大限度地放大了“没顶”与生俱来的杂质感与旺盛的生产力;尤其是最后一个被大量装置、绘画、录像、行为表演混杂充斥的展厅,其格局与密度都显示了相较于梳理性的回顾这次展览更热衷于制造一个全方位的“没

  • 专栏 COLUMNS 2014.02.14

    凯伦·史密斯:年度最佳展览

    凯伦·史密斯(Karen Smith)

    《长物志》第四回展:梁硕

    在这样一个水墨画突然出现在各个角落的一年里——无论是各个画廊组织的关于水墨画的展览,还是拍卖市场上水墨画广泛引起的关注,甚至包括刚刚在纽约大都会美术馆开展的“Ink Art”大型展览,关于水墨画在当今社会与文化中的作用及潜力的讨论又有了新的内容,梁硕通过水墨画呈现了自己对社会安静而又尖锐的观察,至少对于我来说,既有效又有力地提供了当今水墨艺术的可能性之一。

  • 新闻 NEWS 2013.11.05

    南京四方当代美术馆开馆

    11月2日,南京四方当代美术馆开馆。这家美术馆由美国当代建筑师斯蒂文·霍尔设计。南京四方当代美术馆举办了名为“歧异花园”的开馆展,展示了包括加布里埃尔·莱斯特、没顶公司以及南京新锐艺术家李竞雄的作品。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3.09.21

    第十二届里昂双年展

    黄含康

    "其间...突然,然后"(Entre-temps…brusquement,et ensuite)展名构造出第十二届里昂双年展的非既定具体概念。借此,艺术总监特里•拉斯拜尔(Thierry Raspail)和冰岛策展人冈纳尔•科瓦兰(Gunnar B. Kvaran)把聚光灯照向近年活跃于当代艺术舞台的主题"新叙事"(new narratives)。

  • 所见所闻 DIARY 2013.08.22

    如何回顾

    宫林林

    8月16日,杨振中个展“不在此时”在OCAT上海馆开幕,距离正式开幕的5点钟还不到,就已经有不少人来到现场。陆兴华老师似乎很早就来了,我一进门,就看到他正跟人聊得起劲。杨振中的朋友们——那些经常出现在桃浦的面孔,自然也都早早前来捧场。午后时分,OCAT小小的后花园的沙发上坐满了人,大家神情闲适地喝着、聊着,一群孩子跑来跑去,很有家庭派对的感觉。到晚上七八点,仍陆续有人来,面积不大的大厅看起来拥挤热闹。快散场时,一辆警车停在了门口,警察下车径直走进展馆,我们几个在门口看到这一幕的人看热闹心理一下子冒了出来,以为会有意外状况发生,随后失望地发现警察只是到二楼借厕所。

  • 采访 INTERVIEWS 2013.06.05

    李振华

    袁菁

    上海K11购物艺术中心B3层看似位处消费场所之深腹,但它的触角蔓延得很长,地铁站内外的灯箱也会从路边跳出来,指给你一条通向那非白非黑之“盒子”的路径。本次展览集结了多达28位艺术家/团体,这数量或许可以照顾行到此地的看客、过客、游客、艺术欣赏客。“真实、美、自由和金钱——社群媒体兴起后的艺术”展览自2013年5月25持续至7月28日。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3.05.15

    徐震 - 没顶公司出品:运动场

    郭娟

    观赏“运动场”的展览现场图片比置身展厅更有趣味性,图片带来的刺激使人暂时无暇去考虑宣传文字里云山雾罩的“运动主义”——看上去着实类似房地产项目前期宣传的效果图,大雕像的巨大体量和缤纷夺目的色彩营造出“奇观”,观众则是拼贴在其上,张望、微笑、行走、交谈、拍照,似乎身处任何环境都比出现在此地更为合理,硬是被割离出原本的画面,同时被强行填充进

  • 所见所闻 DIARY 2013.04.29

    眼花缭乱

    杨芳菲

    两个月前在纽约新出版的《杜尚访谈》(Marcel Duchamp: The Afternoon Interviews)曾一度引发微博上的杜尚热,毫无疑问,正是杜尚策略性的创作思维启发了许多中国艺术家的实践。于是UCCA的杜尚展一开幕,就吸引了众多粉丝前来膜拜。两位纽约策展人弗朗西斯•瑙曼(Francis Naumann)与唐冠科(John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3.04.03

    上海惊奇

    王凯梅

    二十多位上海的中青年艺术家以他们曾经展览过的旧作在上海商圈黄金地带的又一座新型商厦集体出场。虽然丁乙的十字画,张恩利的物品画和没顶公司用瓦砾堆砌起来的会呼吸的墙带给上海艺术界的惊奇并不太多,不过这个新的艺术空间力求的是一种艺术创造的积累与上海艺术实力的展现,并探究艺术在特殊环境中衍生新意的可能性。

    施勇的作品荒诞夺目,手脚错位让人分外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2.12.12

    李杰:每一口气

    宫林林

    李杰的作品经常让观众在空间感知的转换中与之发生微妙的关系。比如他早期画的那些桌布,这些桌布会被铺在草地上为一群野餐的朋友所用,又比如那些写有歌词的枕头和靠垫,观众在躺下去、坐下去的一刻,某种感性而私密的东西发生了。李杰跟维他命空间合作的项目House

  • 所见所闻 DIARY 2012.12.11

    第一个五年计划

    贝安吉(Angie Baecker)

    从仪式细节看政治气候是一门艺术。在中国更是如此,从天朝各种大会的座位分布上就可以看出一些微妙的高低起伏。就在党的十八大闭幕几天之后,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也铺上红地毯,举办了五周年庆典。香槟招待会、静拍、庆典晚宴和余兴派对这些活动都是高高张罗的,她刚从蛇形画廊回来,目前担任尤伦斯的赞助经理。嘉宾陆陆续续来了,艺术圈内的人开始望闻问切起来:都邀请了什么人?怎么就坐?尤伦斯将怎样呈现这五年的坎坷历程?

  • 所见所闻 DIARY 2012.11.24

    喧嚣与静谧

    林昱(Aimee Lin)

    开幕前已经听说没顶公司和李杰的双个展可能会延续到农历新年,虽然再过一周,美术馆一楼的两个空间还会有Gabriel Lester个展的开幕,心里却还是忍不住有点低落:这是民生美术馆2012年最后一个开幕季了,冬天来了,大家都开始放缓工作节奏;也不是没有想要庆祝和派对的心情,只是看着时间轴里的人来人往,偶尔也会禁不住唏嘘:逝者如斯。

    不过

  • 新闻 NEWS 2012.09.15

    亚太三年展公布艺术家名单

    亚太三年展近日公布了2012年第七届亚太当代艺术三年展的艺术家名单。共有七十七名艺术家参加,包括由巴布亚新几内亚和西亚的艺术家组成的特别单元。参加的华人艺术家和团体有没顶公司,张奕满,黄永砯,饶加恩,周铁海,李杰,袁广鸣,Map Office。

  • 所见所闻 DIARY 2012.04.24

    风物长宜放眼量

    窦子

    国内某一线参展画廊的总监借用泰戈尔《飞鸟集》中的句子传达了大家对今年CIGE的普遍感受:“今夜是一个屌丝的聚会,也许有藏家曾经来过,但天空中没有留下翅膀划过的痕迹”。

    的确,在今年的CIGE 看到的艺术圈内同行比观众和藏家多。在场内溜达,各画廊的工作人员看上去都挺“清闲”,有的在展位上低头看书,有的在别的画廊展位上聊天,大家都在互相询

  • 杂志 PRINT 2012年1月

    暗物质:刘韡的艺术

    姚嘉善 | Pauline J. Yao

    初来北京的人总会被读在这座城市路上的大小车辆吓一跳:自行车、三轮车、电动自行车、骡马拉的板车、各式各样包着铝制外壳的三轮摩托车。最令人吃惊的不是数量,而是种类。人们对当代中国的刻板印象也许还停留在千人一面上,毛时代自行车的海洋或奥运会开幕式上整齐划一的表演方阵就是最好的代表,但这些表象之下,其实隐藏着丰富的多样性——需要你训练自己的眼睛

  • 杂志 PRINT 2011年12月

    安静 | Lee Ambrozy

    安静(Lee Ambrozy) 是《Artforum》杂志中文网站Artforum.com.cn编辑,也是北京中央美术学院讲师。她最近编辑并翻译了《艾未未的博客》(MIT出版社,2011)。



    1 “我的共产主义:海报展” (上海桃浦当代艺术中心; 杨振中、周啸虎、徐震、金锋、陆兴华、丁力、石青、Philippe Pirotte策划。)

  • 所见所闻 DIARY 2011.07.08

    严肃的游艺

    卢婧

    作为莫干山路M50创意园区的分园,位于武威路18号的M50西部桃浦创意园(SHANGHAI TOP)开园已有一年,香格纳展库、没顶公司、刘建华、杨福东等艺术家工作室已经入驻。在苦夏刚开始的7月,由丁力、金锋、石青、杨振中、徐震、周啸虎联合策划的艺术活动“桃浦大楼”为园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人气。活动的地点就设在园区的5号楼,整幢楼内包含了戏剧、行为、声音、展览等多种形式的项目,活像一个当代艺术游艺会。

  • 所见所闻 DIARY 2011.04.27

    意识在春天里的形状

    青青

    2011年四月,北京城除了和往年一样草长莺飞、黄沙漫天以外,还失踪了一个艺术界大佬。“意识形态”问题在这个被阿拉伯春风吹得人心荡漾的季节里,似乎再次变得敏感起来。不过,任何熟悉“没顶”公司作品的人,都不会在预期中把其4月16日在“长征空间”推出的新项目“意识形状”和当下任何具体的“意识形态”问题扯上什么关系。这已是作为艺术家的徐震消失以后,以他为老总的“没顶公司”自2009年成立以来的第十一次个展。

  • 杂志 PRINT 2011年2月

    艺术小组:讲述

    AA Bronson、 Gelitin、 没顶公司 (MadeIn)、 Guyton\Walker、 Das Institut、 Claire Fontaine、 Tiny Creatures

    没顶公司

    "公司如同军队,员工全是明星。"

    没顶公司创立于中国上海,在这里所有人都是雇佣关系,都是公司的员工。

    在公司里,每天的工作就是创造,而且不能停。我们用公司制度来促使人们进行创造。

    这其实和大多数艺术家没什么区别,只是在公司的体制,不具备欺骗性。

    没顶公司2009年成立至今,做了很多不同的项目与系列作品。例如关注文化偏见和全球化相关问题的中东主题作品(《看见自己的眼睛》,2009年)、

  • 杂志 PRINT 2011年2月

    专题前言: 合作进行时

    郭怡安

    从一人到两人可是天壤之别。与他人协作意味着超越、分担,甚至不怕脏不怕累,无论是与亲密无间的搭档或者那些外行,也无论是志同道合的前卫者或者素不相识的观众。自从印象主义者们相互合作;自从超现实主义者们“精致的尸体”(exquisite corpse)游戏;自从吉尔伯特遇到了乔治;自从费茨利(Fischli)遇到了魏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