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47 results for: 没顶公司

  • 所见所闻 DIARY 2010.11.03

    上海的手势 [上海]

    任兰

    2010年10月23日下午,出门去上海美术馆的时候,下着濛濛细雨,杨福东说:“这场雨是笼罩在高士明心头的一块阴霾。”如果这是真的话,至少在人头攒动的第八届上海双年展开幕式上,我没看出来。作为本届展览的三位主策展人中最年轻的一位,高士明脸上洋溢着的更多是意气风发。他同时还担任上个月于杭州新成立的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学院的常务副院长。这个学院由原先的三个较为“当代艺术”的系:新媒体系、综合艺术系和艺术策划系,整合而成。外界普遍看好高士明的仕途。他要足够机智才能想出“巡回排演”这样一个时髦、国际化、有丰富可能性的主题。双年展的另外两位主策展人是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和上海美术馆馆长李磊。

  • 所见所闻 DIARY 2010.10.24

    后视图 [伦敦]

    David Velasco

    星期三早上,十一点不到,一小撮收藏家和他们的随从们蛇行穿过VIP卡亭、VIP快速通行道等一系列VIP专用“障碍物”,进入摄政公园内由Caruso St John设计的大头房子。少数几个早起参加Frieze博览会暖身运动的成员之一艺术顾问Thea Westreich说:“这就是我们锻炼方式。”策展人的健身操,艺术顾问的有氧运动。

    一旦进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0.09.14

    胡志明小道(上海双年展“巡回排演”第一幕)

    杜可柯

    长征空间上海双年展巡回排演第一幕“胡志明小道”在众人的好奇和质疑下终于开幕。之前的实地行走提出了很多问题:历史感的缺失,全球资本主义陷阱,对个体性的迷恋,艺术与社会的伪区隔,艺术和政治的真联系。

    文化生产究竟在意识形态之内还是之外?艺术审美是统治秩序的镜子还是疫苗?这些都是西方社会艺术史学家争论已久的问题。但胡志明小道最关心的似乎不是艺术能够或应该承载多大任务,而是希望把所谓的“当代艺术”推到某个极致,哪怕艺术不再是它自身。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0.03.16

    没顶公司:蔓延到北京

    景晓萌

    提到“没顶公司”,就不能不联想到徐震——尽管这是徐震所极力避免的个体身份,但至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徐震仍然要被视作没顶公司的隐性标签。在没顶公司联合众多青年艺术家的集思广议成果中,可以看到,徐震个人的艺术影响依然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荒诞的语言,丰富的材料,不可思议的主题,很多作品中都可以找到徐震的影子,但又不仅仅是曾经的徐震:徐震成功地将个人经验与集体智慧相融合,结合了多方面新生力量的没顶公司创造出比以往更加富于想象力的探索性作品。

  • 所见所闻 DIARY 2010.03.16

    江湖之后[北京]

    任兰

    2010年3月6日,星期六,惊蛰次日,这一天至少有7个展览开幕。观众蛰伏一冬之后,似乎也重新焕发了对艺术的热情。无论走到哪儿,出勤率都很高。

    当日,草场地艺术区,香格纳画廊“没顶公司”的“蔓延”展开幕。这个个展的举行刚好印证了徐震去年出席“中坚”展时所言:“公司效益很好,很快要到北京开‘分公司’了。”“没顶”最新出品,依然走国际政治幽默的路线,嘻笑调侃,皆成作品。我问公司的法人代表徐震:“‘徐震’真的不回来了吗?”他笑答:“‘徐震’现在没有‘没顶’值钱啦!”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09.12.03

    图像的新态度

    景晓萌

    在最近的各种前卫、先锋的当代艺术展中,“观念艺术”越来越多地被解读为新媒体、综合材料、行为、装置等等。然其发源与根基——架上绘画却受到了不应有的冷落。《图像的新态度》这一展览试图证明架上绘画依然旺盛鲜活的生命力。

    “图像的新态度”堪称一个庞大的群展,所邀请的艺术家都是在观念艺术领域相当引人注目的。展览本身并没有设置明晰的主线,而是以艺术家各自在私人视觉经验的探索成果组合为观念的再现。“没顶公司”(Made

  • 所见所闻 DIARY 2009.11.23

    在革命的中间 [北京]

    任兰

    2009年11月15日,《中坚——新世纪中国艺术的八个关键形象》群展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开幕。

    这个具有预言和“加冕”性质的标题,以某种故意为之的挑衅态度,迅速成为圈中热议的话题。没有入选的人拿“中坚”一词开玩笑,选中的人一遍遍被媒体问到同样的问题:“你觉得‘中坚’意味着什么?

    储云说:“我觉得是一种认可,但这并不代表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