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BOOKS

梁舒涵评《现代主义之后的艺术》

罗伯特·劳申伯格,《布雷斯》(Rebus),1955年,综合材料,243.8 ×331.5 ×4.5厘米,纽约维克托.W.甘兹夫妇收藏。

如果当代艺术失去了关于它的理论,还能剩下什么?因为当代艺术的本质力量就在于它是一种批评。同时,这也是它的一个特点,即艺术本身和关于这种艺术的批评的界限是模糊不清的。《现代主义之后的艺术》(Art After Modernism)一书的中译本今年年初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而该书的英文原版则付梓于1984年。时隔将近三分之一个世纪,中译本不免姗姗来迟,然而当我们翻开里面内容的时候就会发现,其中涉及到的议题与艺术领域无时无刻不被谈论的“当下”甚是切合。

阅读本书需要读者对当代文化理论、艺术事件和某些特定哲学命题有所了解,否则阅读其中的任何一句话都可能感到不知所云。换言之,这本书更像是学术圈内的理论对话:是现代主义之后的艺术,更是现代主义之后的艺术理论。编者布莱恩·沃利斯(Brian Wallis)根据图像/作者/批评、拆解现代主义、绘画的爆发、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建立等专题将本书分为七个章节。所录文章基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原刊载于各种文化杂志(诸如《艺术论坛》、《银幕》、《十月》等)和著作中的批评文章,这些文章大多来自于专业的批评家、大学教授、独立撰稿人等群体。另一部分文章出自哲学家或历史学家笔下,对于这些文章的收录充分说明编者对于后现代艺术批评现状的认识。这些哲学或历史理论的出发点可以被理解为对某种既成系统的批判,例如巴特对于作者观念的批判、鲍德里亚对于消费社会的批判,以及福柯对于权力的批判。对于这本文集的编篡,序言中提及:“近年来,视觉艺术的曝光率与日俱增,可是有关20世纪80年代当代艺术的重要批评文字,却尚未被系统地集结出版。”因此这本文集更应该被理解为现代主义之后的艺术批评,或者后现代的艺术批评。

当然,这里所说的“后现代”既是一个历史的概念,也代表了一种特定的文化思维逻辑,它构成了从各个层面和各个方向的对现代主义的进攻。然而,这种进攻在艺术领域为何出现在1980年代?如果想充分理解这本将近三十年前出版的文集所涉及到的问题和争论,我们就不得不反观80年代欧美的整体社会意识形态在文艺领域和宣传领域的渗透、导向与刺激作用。也只有理解了这样的时代背景才能理解已经过去的所谓“后现代”艺术在何种程度上是对现代主义的反驳,或者在什么样的时代语境下,欧美的艺术文化领域会探讨这些特定问题,而非其他。八十年代前期,是共和党保守主义统治时期,作为与保守意识形态针锋相对的当代艺术自然就成了道德和体制的众矢之的。同时,这也是多种新的社会问题开始浮上地平线,并被提上政治日程的时代。艾滋病、同性恋、多元文化、新一轮的女权运动、通讯传播、计算机的新发展,以及有关堕胎、养老、环保等社会道德问题缠结在一起,无一不对当时的艺术生产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在这个背景下,保守的联邦政府对于艺术的赞助受到了极大冲击。这也就是引言中,编者沃利斯所说的“1984年也许会因为当年发生的一场争论而被艺术界记住。这场由于美国艺评人失去了公共资助而引起的争论,揭示了当代艺术批评整体存在的深刻的分歧和矛盾。”

在这个特定时期,一方面是诸如塞拉的“倾斜之弧”这样引发公共争论的进入社会的艺术问题,另一方面则是进入艺术的社会问题。而且,构成八九十年代欧美当代艺术“主旋律”的正是围绕着意识形态而出现的一系列社会观念。比如,一个艺术家之所以能够声名鹊起,再也不一定是因为他作品本身的魅力,在这个时期,更有可能是由于他所唤起的问题意识,以及唤起的方式。正如罗伯特·休斯(Robert Hughes)在《安迪·沃霍尔的崛起》中精辟地指出:沃霍尔是第一个把宣传作为职业本质的美国艺术家。

当然,后现代主义的艺术批评也可以被概括为一种方法论和批评思路,其所涉范围不仅包括当代艺术家和当代艺术问题,也关系到我们对于艺术史问题的新的理解和接受。凯西·艾克(Kathy Acker)即在《为了未来革命的写实主义》一文中通过对戈雅、卡拉瓦乔等经典大师及其作品的再分析提出了后现代式的把握方式。同样,现代主义之后的艺术批评也关涉到对电影和影像的讨论。因为艺术的门类划分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也和现代主义神话一样成为应该得到消解的对象。甚至,后现代的艺术批评的理论源泉和思维方式更多地来自于艺术领域之外的哲学家、历史学家和文化理论学者。

《现代主义之后的艺术》是一本关于后现代艺术的批评文集,但更是一种方法和问题域的集结,因为直到今天,我们蓦然回首八十年代以来的当代艺术活动的时候就会发现,关于当下艺术的思维在范式的意义上并没有走出此域太远。对于中国当前的艺术氛围而言,三十年前,本书中大量出现的“符号”、“性别”、“权力”、“仿像”、“景观”、“阶级”等热词仍然萦绕在艺术界的耳边。阅毕本书,不禁会产生这样两种感觉:正如本书的副标题“对表现的反思”所指明的那样,现代主义之后,一切当代艺术都是为了表现某种观念。此外,我们当前正在,或者将要讨论的“当代艺术”问题是否早已被讨论过多次了?

《现代主义之后的艺术:对表现的反思》,(美) 布莱恩·沃利斯(Brian Wallis)主编;宋晓霞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