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尼·奥斯勒 | Tony Oursler

  • 大卫·鲍伊(David Bowie)

    在他塑造的人物形象里,你最喜欢谁?这就难说了。Ziggy太容易—也许是“出卖世界的男人”或“瘦瘦的白公爵”?当然,所有这些人物都紧密关联于具体的歌词和音乐,关联于它们自己的时代和地点:柏林、伦敦、洛杉矶、巴厘岛(按照他的遗愿,他的骨灰将撒落在巴厘岛)。作为一个群体(遗憾的是,该群体的阵容现在已经固定),这些人物假面确定了大卫·鲍伊职业生涯的节奏,而他的粉丝们也可以追忆每个形象出现时,自己处在生命的哪个节点上。我们应该都记得,自己是什么时候第一次被他奇怪的声音迷住,各种原本不可能组合到一起的声音与单词居然构成了一首曲子,让人为之沉醉。鲍伊的作品进入我的个人生活是在七十年代早期,是姐姐介绍给我听的。我立刻变成了大卫的粉丝。那时候,姐姐还没有组建她的第一个异性恋家庭,更不用说第二个同性恋家庭了。我们都还是小孩儿,而姐姐有一台小小的唱机;那是我第一次体验立体声耳机。现在回想起来,用密闭耳机左右声道循环聆听鲍伊的专辑—《Hunky Dory》(1971)、《The Rise and Fall of Ziggy Stardust and the Spiders from Mars》(1972)、《The Man Who Sold the World》(1970)—真算是个不错的开始。

    我第一次和大卫本人的接触就像一场高能冲击,媒体、音乐、名人光环的魔力全开。他就像同时生活在两个世界: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