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回现场
在去年由德国出版社Utzverlag GmbH出版的中英双语访谈录《当代剧场访谈录》(Juchang Performance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ety ,1980–2020)中,学者李亦男首次将本来诞生于翻译的中文词“剧场”以拼音形式的“Juchang”反向翻译回英文语境,以此指代艺术实践与社会环境构成的更大场域。已迈向第七年的上海明当代美术馆或许一直在这种不断演变的更大场域里生产。这座试图在视觉艺术与表演艺术交界处展开工作的机构有着什么样的基因和未来的潜能?这是“再回现场:明当代美术馆五周年展演艺术季”希望通过包括展览、放映计划、表演工作坊等在内一系列活动回答的问题。的确,明当代在本土艺术生态中携带着某种异质性——没有坚固的机构建制,没有相关的收藏,介于美术馆与替代性空间之间,剧场与非剧场之间,表演与日常之间。
此次艺术季的展览单元“五周年文献回顾 + 邀请展”刻意抛弃了时间线梳理,代以“生产行动”、“身体演绎”、“破空间”和“技术演进与精神构建”四板块来回溯美术馆五年间的工作面相。首先,原造纸厂的建筑强烈规定着明当代的属性。在展览入口处展出的录像里,我们看到“明和电机”的“社长”土佐信道将一台造纸厂大生产时代留下的纸胶机喷涂成“明和”标志性的工人蓝,而去年七月美术馆的公教活动 “打工人文化宫”则出现在文献区,以补充这一基因的构成。蓝色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