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

  • 观点 SLANT 2015.10.18

    “广东帮”:一个始于1993年的机构实践个案

    2010年开始,陈侗使用“广东帮”(CANTONBON)作为他位于广州的两个空间,即博尔赫斯书店(1993-)和博尔赫斯书店艺术机构(2007-)的总称。这篇文章着眼于“广东帮”自1990年代以来,陈侗及其机构实践在全球化当代艺术框架下致力于支持当地艺术家及本土艺术创作的个案。

    “广东帮”自成立之初的定位就不仅限于成为地方性的美术馆或画廊机构。1993年,陈侗在广州美术学院里面开了一个书店,1994年将其于广州工商局注册为“博尔赫斯书店”。1990年代初的中国当代艺术和文化一方面处于百废待兴的阶段,另一方面其发展又受到种种限制,此时,陈侗的博尔赫斯书店的出现,更像是是一个测试机构运作可以在多大程度上独立于国家并且自我实现的艺术项目与平台。

    “广东帮”从其书店时代开始便组织各种相关活动——博尔赫斯书店在1994年组织了包括丁乙、张海儿的作品展和纪念阿根廷作家胡利奥·科塔萨尔(Julio Cortázar,1914-1984)的讲座;1996年底至1997年年初创办出版了三期书店内刊《L》 [1];1997年开始,编辑出版了“午夜文丛”系列。也是在1997年,博尔赫斯书店遭到审查并且被美院校方要求搬离。尽管如此,陈侗坚持了下来,博尔赫斯书店从1993年到2003年期间一直处于搬迁状态,从新安大厦(在新安大厦内搬了六处)到其周围搬了三次地方,到最后才在怡乐路找到了持续至今的落脚地。对于陈侗而言,坚持空间的运行是他关于艺术和艺术机构的自我实践和实现的首要步骤,尤其是在当时此类空间稀缺的环境下。

  • 李杰:不安常在

    很明显,李杰(Lee Kit)在“不安常在”中试图对其个人的不安经验加以提示,并安置于维他命空间的新址。 “How was it?”、“Peter, stop touching my face”、“把你的手指切下,给彼得”等李杰式的喃喃自语,与镜花园的窗外风景——风,树,光线,栽植了白萝卜的种植园等等,或流通、或叠加,造成如胡昉所言的效果:“不是真的不安,而是说不出的不安。” 然而究竟为什么不安?答案却无法从艺术家自身明确的获得。当然,我们可以将之理解为李杰的某种恒常状态,且这种状态从他的早期创作开始,持续缓慢的发酵,比如桌布的元素亦出现在本次展览中,但新作中试图加入动态影像,以探讨时刻性的个人情绪,影像重复着简短的动作或语言,与那些浅浅凝结在纸板与桌面上的绘画进行着似有似无的交谈。

    李杰说他之前便有刷墙的想法,展览空间中那面墙恰好使其实现了《他方》(2015)这件作品;还有《2min21sec》(2015),其中他的身影便是在当地某天午后的阳光下拍摄的,这些都很符合艺术家一贯对展览现场的灵活介入。除了在投影中利用了不同层面的墙体,李杰对窗、窗帘与光线间动态细节的考量亦琐细而巧妙。整个展览没有任何标签,每件作品没有具体题目(展览开幕后作品才有了题目),似乎展览整体作为作品与“不安”发生着关系。所有这些处理都意味着艺术家并非意在让不安最终爆发,而是释放时同时回收,不断重新面对与消化,且这种张力可能更多发生在创作过程中,而非当天的开幕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