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 CRITICS’ PICKS

李杰,“How was it?”,2014,丙烯,乳化漆,纸板喷墨,61.2x46.2cm.

广州

李杰:不安常在

镜花园 | Mirrored Gardens
广州市番禺区化龙镇农业大观园内
2015.01.13 - 2015.02.28

很明显,李杰(Lee Kit)在“不安常在”中试图对其个人的不安经验加以提示,并安置于维他命空间的新址。 “How was it?”、“Peter, stop touching my face”、“把你的手指切下,给彼得”等李杰式的喃喃自语,与镜花园的窗外风景——风,树,光线,栽植了白萝卜的种植园等等,或流通、或叠加,造成如胡昉所言的效果:“不是真的不安,而是说不出的不安。” 然而究竟为什么不安?答案却无法从艺术家自身明确的获得。当然,我们可以将之理解为李杰的某种恒常状态,且这种状态从他的早期创作开始,持续缓慢的发酵,比如桌布的元素亦出现在本次展览中,但新作中试图加入动态影像,以探讨时刻性的个人情绪,影像重复着简短的动作或语言,与那些浅浅凝结在纸板与桌面上的绘画进行着似有似无的交谈。

李杰说他之前便有刷墙的想法,展览空间中那面墙恰好使其实现了《他方》(2015)这件作品;还有《2min21sec》(2015),其中他的身影便是在当地某天午后的阳光下拍摄的,这些都很符合艺术家一贯对展览现场的灵活介入。除了在投影中利用了不同层面的墙体,李杰对窗、窗帘与光线间动态细节的考量亦琐细而巧妙。整个展览没有任何标签,每件作品没有具体题目(展览开幕后作品才有了题目),似乎展览整体作为作品与“不安”发生着关系。所有这些处理都意味着艺术家并非意在让不安最终爆发,而是释放时同时回收,不断重新面对与消化,且这种张力可能更多发生在创作过程中,而非当天的开幕现场。

作为维他命新空间镜花园的首展,“不安常在” 使机构与艺术家之间展开了某种可以想象的互动,同时亦为双方提供了可延续的讨论空间。如果说通过各种种植,以及与土地、建设相关的社会行动,镜花园成为了维他命自身调整的新尝试,那么从某种意义上说,李杰持续推进的自我发现很契合这种 “以退为进” 的转向。然而,从机构批评的角度,存在的悖论在于:倾向关注自我的艺术家很难不去努力呈现完美的状态。换言之,尽管与所在语境结合得很好,作品及其场所的融洽关系恰好又成为了机构与艺术家需要进一步反思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