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所闻 DIARY

小城连州

连州,一个过去在中国的艺术地图上很难找到的地方,位于广东省西北部,北面和湖南省交接,近几年来越来越显示出它的能量和野心。连州国际摄影年展今年已经是第四届,英文翻译是Lianzhou International Photo Festival,从它的命名多少可以看出策划者的心思,这意味着它不仅仅是一个摄影展,还希望将其打造成一个地方文化节和一种旅游资源。

12月6日至7日,第四届连州国际摄影节的开幕持续了两天。去连州的高速公路还没有开通,从广州出发,经过五个小时的颠簸才到连州市,负责接待我们的是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的学生,他们说上一届也是人类学系的学生过来做志愿者。当天的气温不高,但灿烂的阳光照在人身上很温暖,大街上随时可以看到一种红色的三轮摩托车,一个当地人告诉我们五块钱可以搭三轮车去到市区的任何地方。展览地图上面标着三个展馆,分别是粮仓、果品公司仓库厂和鞋厂展馆,把当地的废置空间转化成艺术展区或者工作室在中国越来越普遍,这些高大废置的空间总是可以轻易唤起人们的历史在场感,使作品更加远离日常的生活经验。

左图:艺术总监段煜婷。右图:参展艺术家刘一青。
 

本次的策展团队有着国际大展的规模,艺术总监是段煜婷,总策展人是栗宪庭和鲍昆,下面还有十一个包括中国和海外的策展人。6号下午的行程相当紧张,分别要参加三个展馆的开幕酒会。第一站是粮仓展馆,两排巨大的圆桶状的粮仓阳光底下很醒目,地面铺满建筑使用的碎石,踩上去很松软。每个粮仓安静地摆放着一个艺术家的作品,这种围合的空间很好的保护了每一艺术家的风格。在其中一个粮仓发现了这次金奖获得者骆丹的作品《在路上,在那里》,照片的灰白成为他独有的艺术语言,沿着粮仓内部走了一圈,也是跟随着骆丹漫无目的观察着远离自己的世界。沈伟的《几乎赤裸》就在对面的粮仓,他作品是关于“赤裸”,作者似乎有一种天生对画面的洁癖,看得出他的作品中各个元素和光线的安排都经过严格苛刻的安排,丝毫没有可以移动的余地。影像艺术是一种需要凝视和思考的艺术,好的作品总是可以让人驻足观看,遗憾的是粮仓内的光线略显不足,这使得舒勇的灯箱作品《办公室里的泡泡》占尽技术优势。

左图:艺术家郑琦和总策展人栗宪庭。右图:艺术家Lydia Goldblatt和策展人Kathryn Alice Barron。

第二站是果品公司仓库厂展馆,展馆外面有一个行为艺术家,拿着法国长棍作火炬,邀请不同的人合影,据说他的目标是和2008个人合影。在这里我拿到展览的导航小册子,却发现里面作品介绍只有英文版,不禁有些纳闷什么时候国人的英文水平变得这么好。这个展区的空间分布不是太明朗,一楼的两个厅分别展出李晓斌的《变革在中国(1976-1989)》和张海儿的《宵遁》,纪实摄影不仅仅是一种风格,更重要的是饱含着摄影师的坚持和社会责任感,这两者的作品可以说代表了中国纪实摄影的较高水平。另一个大厅集中了大部分的海外摄影作品,看这种呈现性的群展就像走进了一个大型超市,大家都在里面寻找自己喜欢的东西,或者带有目的,但大多数时间只是闲逛,当地的观众似乎对艺术家卢卡斯·麦克西米兰·哈勒的《致命七宗罪》最感兴趣,不停的讨论上面那些战争场面是不是真的,怎么做出来,为什么会出现裸体的胖女人。

左图:总策展人鲍昆和参展艺术家黄涵贤。右图:参展艺术家吴昌耀。

开幕酒会只是形式,来不及细看展览,就随着大伙赶到鞋厂展馆。相信这里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鲁迅之子周海婴,常常被记者包围,周老看起来很和蔼很耐心,一遍又一遍和身边的人说他照片的故事。年轻艺术家刘一青的《一青流》是为数不多的影像作品之一,得到不少人好评,策展人姜纬这样评价:“这些动态的图像全部来自刘一青的手工书,也是这140张的图片最好的展示形式……所有的图片暗示着,醉生梦死的时光让流动的心灵交织着各种矛盾。”另一个金奖得主金江波的作品《经济大撤退》也在鞋厂二楼展出,作品说明里面写着金江波今年三月拍下了这组关于东莞工厂倒闭的照片,想不到最近的经济危机为他的作品做了最好的脚注,再一次看到,艺术作为最贴近人类思维的表达方式,带着某种预言,静穆出场。

左图:策展人Gunther Dietrich。右图:策展人Robert Pledge。
 

去连州之前读了批评家杨小彦的文章《想毁掉一座城市吗?多搞几个“节”吧!》,文章指出了平遥摄影节正趋恶俗化,心里一直有点忐忑,连州摄影展会不会毁掉这座城市?到了连州之后心情变得轻松很多,事实上,连州根本没有文化资源可以被毁掉,这只是一个发展中的干净的粤北小城,在这里还可以找到二十块一晚的旅馆,晚上回去的时候,店主热情地问:“你今天去看了摄影节吧,我也去了呢!”

左图:策展人Kajsa Lindskog和Anna Brag。右图:策展人姜纬。

左图:粮仓展馆外。右图:果品仓库展馆入口。

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