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所闻 DIARY

来自历史的风 [北京]

左:亚洲艺术文献库总监及创办人徐文玠(Claire Hsu)和艺术家黄锐;右:发布会主讲人

2010年9月9日晚,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里,设立于香港的亚洲艺术文献库(AAA) ,携手美国纽约的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展示他们共同的成果——文献库的“未来的材料:记录1980-1990 当代中国艺术”计划,以及MoMA 出版的《中国当代艺术:原始文献》。这两个纪实项目通过记录、收集和翻译重要的论述、原始素材和文本,企图复原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来的发展轨迹。

作为开场白,亚洲艺术文献库的董事会主席杜柏贞女士(Jane Debevoise)说:“研究历史,既可以澄清事实,也可以提出问题。”亚洲艺术文献库的“未来的材料”既是一批可供研究者亲临检索的历史资料,也可以通过项目专属的中英文网站china1980s.org查阅。杜柏贞女士介绍,为了深入研究1980-1990这个当代中国艺术的重要时期,机构特地展开了一个专题文献项目,花了4年时间,收集、整理和保存这些弥足珍贵的纪实和原始素材。目前,这个项目已收集了数百本80年代出版物,完成了75 次录像采访及一部纪录片《萨特与邓丽君:1980年代的广东当代艺术》,并将包括费大为张晓刚郑胜天吕澎毛旭辉吴山专等艺术家、批评家在内的私人珍藏进行了数字扫描。

左:纽约MoMA国际项目总监Jay A. Levenson 和MoMA策划人Doryun Chong;右:《中国当代艺术:原始文献》编辑巫鸿

纽约MoMA国际项目总监Jay A.Levenson先生介绍了《中国当代艺术:原始文献》这本书。该书甄选了前卫艺术团体的宣言、重要展览的前言、代表性的艺术家之著作、重要的评析论文等原始文本译成英文。书内收录的文本按时间排列,循序渐进地引领读者追溯中国前卫艺术由1976年至2006 年的演变发展。策展人巫鸿担任该书的编辑。由于通关问题,现场并没有这本书可供出售。

根据书稿的节选,郑胜天在书中回忆了80年代初被浙江美院公派出国的经历。当他在维也纳Belvedere美术馆参观世界上最丰富的克里姆特(Gustav Klimt)收藏时,刚取出相机就遭到保安阻止。郑胜天要求面见主管,并说这是为无数没有机会见到西方艺术原作的中国学生拍的,感动了保安,获准拍摄。郑先生这次带回国的数千张幻灯片和照片,不知为哪几位当时的学生、现在的著名艺术家点燃过一颗火星?

左:黄锐翻看《中国当代艺术:原始文献》里的星星美展图片; 右:艺术家映里、荣荣与蒋志

似乎到了回首往事的时刻了。今年,张晓刚出版了《失忆与记忆:张晓刚书信集(1981-1996)》,方力钧亦推出自传《像野狗一样生存》。读到94年张晓刚写给张颂仁的一封信,他刚添了女儿,为在成都买房,请张颂仁预先支付三万美金,承诺“一定以一张《全家福》来感谢”,谁也忍不住嘴角的笑意。年轻一辈谁能想象16年前,这位前辈为了每平方米2100元的房子,下笔请求时充满的羞怯和焦灼?

当晚的发布会安排了三位艺术家的简短访谈,他们是黄锐徐冰宋冬,这三位艺术家都是北京人。黄锐准备了丰富的“星星美展”的图片,访谈时间结束时,尚未来得及放完。徐冰讲述了他和中央美院之间的缘分。出生于60年代的宋冬告诉大家,无论“星星美展”还是徐冰的《天书》,他都看到了,虽然第一届星星美展的时候他才上小学五年级。随着年龄的增长,宋冬对所看到的这个世界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渐渐开始了自己的追问。

左:学者安雅兰 (Julia Andrews)和沈揆一;右:艺术家邢丹文和亚洲艺术文献库董事会主席杜柏贞(Jane Debevoise)

这两个项目的联合发布会已在香港、北京和上海分别举行,第四场将于10月15日在纽约举行。

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