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27 results for: 何岸

  • 采访 INTERVIEWS 2021.10.28

    何岸

    张梓华

    何岸的创作总是以硕大无朋的装置呈现,通过埋设细节或利用温度、机械声音制造反差,形成一种“诱惑力”或“文学性”。这次他在佛山华侨城盒子美术馆的最新个展“下凡”乍看如同未来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一次回返。但实际上,正如本次采访所示,何岸透过对不同工业材料的探索和运用试图探讨的是具体的人类境况,以及生命本身的重量。展览将持续至12月12日。

  • 所见所闻 DIARY 2019.12.19

    长沙经验

    王丹华

    “今天天气好晴朗…”早上十点,“艺术长沙”的大巴徐徐启动,领队用清亮的山地嗓音唱起了歌。歌声被众人打断后,她仍然保持了职业态度,继续热情讲解长沙的历史文化娱乐。

    到达全天活动第一站——美仑美术馆时,美术馆所在的湖南美术出版社大院里已经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逾百人。大家都是为陈淑霞与尹秀珍双个展而来。在宋冬策划的尹秀珍个展“废园”现场,作品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9.01.24

    何岸

    徐瑞钰

    展览中文题目“玉枝”是艺术家何岸母亲的名字,而英文标题“Jade Branch”却并未采用人名翻译中常见的直接音译,而是对两个汉字分别进行意译,组合成了和中文人名一样具有意涵的词汇,使得因作为人名而本会被忽视的两个字自身的含义在观者的意识里像被加上了一道下划线。联想到“玉”经过劳动雕琢变成“枝条”这一生命形象的过程,再去看展览中由工业现成品和废弃材料(钢铁、玻璃、水泥、LED灯等)构成的作品,材料本身及其“人造物”的属性就变得更加显眼,亦突出了贯穿何岸创作的母题之一:生命情感和欲望与物及环境之间的交互,衔接,间离,或者矛盾。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8.01.15

    无边的现实 多重的现在

    王智一

    现实,作为客观存在的事物,给予我们述说并阐释一种真实的可能。按照罗杰·加洛蒂(Roger Garaudy)在他的著作《论无边的现实主义》里提出的观点:现代艺术中可能存在这样一种描摹方法,它不仅从艺术家的生活素材出发,而且更仰仗于艺术家的幻想材料。这种幻想的参与其实是脱离现实生活的,而它的发展产物,却被认为比现实的真实性更为逼真。

    那么

  • 采访 INTERVIEWS 2017.04.07

    何岸

    鲁明军

    “深紫”是继2014年“硬汉不跳舞”之后,何岸在没顶画廊举办的第二个个展。展览由七件相关又自足的最新装置组成,透过丰富的象征性语言,和对材料、形式、空间以及诸种感知方式的有机部署,意在调动我们关于性、死亡及宿命等终极命题的体认和想象。本文中,艺术家与我们分享了作品创作背后的思考和故事。展览将持续到4月30日。

    这应该是一个有情绪的展览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6.10.04

    信息雕塑公路

    郭娟

    没顶画廊迁至西岸新空间后的首场展览被命名为“信息雕塑公路”,一方面体现出策展人对于现下世界的理解角度,另一方面也展示了画廊挑选合作艺术家时的“趣味”——这点或许比展览主题本身更值得研究,毕竟,无论对“信息”的强调还是对博伊斯“社会雕塑”的指涉,甚至二者的组合,只是提示出了大致的关注方向,在深入论述缺席的情况下,很难真正给出一种观念上的刺激。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6.06.08

    难看:暧昧的伦理,去阶级眼光

    朱荧荧

    剩余空间的最新群展以“难看:暧昧的伦理,去阶级眼光”为题,探讨“难看”一词延伸出的修辞策略的暧昧属性,展出了白谦慎、何岸、何意达、William L.Lutgens、谭天、肖克刚、赵要7位艺术家的作品。

    在展览题目中,“难看”指向“难以辨别”之义,策展人鲁明军将其内涵解释为以下几个层面:感官上的审美和趣味判断,伦理道德的正确与错误,阶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6.02.22

    单性知识

    贺潇

    在公众场所体验两性之间赤裸的关系莫过于玛莉娜·阿布拉莫维奇与乌雷在博洛尼亚现代美术馆的入口处实施的行为作品《不可估量》(Imponderabilia,1977)。当观众从裸体二人之间狭小的空间中侧身而过,他们会看到展厅墙上写着这样的话:“在那些决定人类行为的不可估量的因素中,像美学感知这样不可估量的人性因素至关重要”。展览“单性知识”同样发生在一个提供美学感知的空间内。虽然时过境迁,但人类行为的不可估量或许是永恒的,而时代发展所造成的千变万化也体现在艺术生产的语境中。相较前者两性间具有张力且复杂的关系,在当下艺术后网络时代,生物科技已经普遍深入到生活的每个细节,也促使创作者对自身的主体意识、展览平台,以及艺术品流通方式等提出了新的预言。

  • 所见所闻 DIARY 2016.01.19

    流动客栈

    刘倩兮

    温暖如春却暴雨连连的周日,从潮湿污浊的下东区地铁站出来,沿着嘈杂的德兰西(Delancy)大街一路向西,拐进也许是曼哈顿最后一块极具诱惑并充满各种可能性的“风水宝地”。上世纪80年代,相对便宜的房租让一大批画廊与画商瞄准了当时还是贫穷混乱代名词的下东区,而如今,城市中产化的步伐向南渗透,冲破德兰西大街,盘踞在中国城的核心区域。显然,菜市场、锅贴店和街心公园的广场舞没能阻挡住新一轮的割据。而比尔·维奥拉(Bill

  • 所见所闻 DIARY 2015.06.01

    后花园中

    贺潇

    五月末的帝都出现了闷热的黄梅天,傍晚零星的细雨时下时停。要不是第九届AAC艺术大奖在此颁发,夜入紫禁城游玩皇家后花园的机会近乎渺茫。 这时,景山公园正对面的神武门门口已经挤满了人,慌乱的工作人员在为每一位嘉宾及媒体签到,戒备森严的皇家后门儿顿时为该本土艺术奖项提升了逼格。第一眼见到的便是策展人、美术史学家吕澎老师, 在简单寒暄并互加了微

  • 新闻 NEWS 2015.05.12

    第九届AAC艺术中国提名奖名单揭晓

    雅昌艺术网报道:近日,第九届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评选提名奖正式揭晓。作为中国极具影响力的当代艺术评选,本届AAC艺术中国做出重要变革,更加聚焦当代,奖项从原来分类的十三个变成三个,分别设立了“年度艺术家”、“年度青年艺术家”、“年度艺术出版物”三个大奖。“AAC的评选从传统的艺术门类划分方式进入当代艺术,如今看来,这样的台阶已经走完了。”本届AAC艺术中国评委会主席朱青生强调,如今的评选在考虑问题时还应该在各个角度进入,但呈现出来的结果不是再跟艺术门类相关,而是跟艺术的“创造”有关。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5.04.28

    何岸:亚美尼亚

    李宁

    穿入何岸“亚美尼亚”的展览现场,当你面对被放置在不同位置的作品时,其实根本无心关注“序言-夜晚或者和它的白天-何桃源-‘零号机’-亚美尼亚-新娘-私生子”作为一种文本所提供的观看参照。因为在面对一个喜欢使用“打擦边球”的方式而带出“正确悖论”关系的艺术家时,反而参照成为了一种“距离”。相对我更愿意直接参与到他传递球的动作当中,同时这样也会使得“传递关系”中的正确与悖论显得更真实、更具说服。

  • 新闻 NEWS 2015.04.26

    第九届AAC艺术中国三大奖项公布入围名单

    雅昌艺术网报道:第九届AAC艺术中国三大奖项30位入围名单出炉。AAC艺术中国“年度艺术家”评选,以该华人艺术家(在世)在本年度(2014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当代艺术实践中有突出成就为基础,并对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起到引领性启示和卓越的推动作用,入围名单如下(含票数并列者及评委推荐新增名单):

      蔡国强、蔡志松、丁方、何岸、何多苓

  • 专栏 COLUMNS 2014.12.11

    修辞的密度,与波普考古学

    鲁明军

    我试图勾勒一条何岸个展“硬汉不跳舞”的清晰线索,但发现越是如此,似乎离展览本身反而越远。甚至觉得,任何试图说清何岸艺术实践的努力都注定是徒劳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何岸本身是含混的,模糊的,恰恰相反,日常生活中的他,意识、思路和立场实际上是非常明确的,身边的朋友都曾目睹过他的“爱憎分明”和他的“职业洁癖”。而他之所以惯性地使用一种压迫的、粘滞的、曲褶的、甚至有点“拖泥带水”的修辞方式,或许正是出于对这种“明确性”的警惕、怀疑和不信任。

  • 所见所闻 DIARY 2014.11.19

    皮毛需永存

    巢佳幸

    ART021艺博会VVIP的前一天,正特别应景地遇上双十一。都市人怕是心底早就明了了:“光棍节即购物节”的规矩。11月11日凌晨跨过仅仅十四分钟,淘宝交易成交额就爆表至人民币50亿元。也难怪,嗅觉一向灵光的没老板,凑着这个天时地利的劲道儿几管齐下:不仅没顶公司个展“快乐似神仙”满呈于香格纳画廊主空间和H-space;自家的部门“没顶画廊”又同时间推出何岸个展“硬汉不跳舞”,并和近年颇多作为的80后藏家合作了名为“皮毛PIMO”的艺术衍生品商店。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4.11.12

    尉洪磊:肥鼠

    张涵露

    呈现此次尉洪磊个展“肥鼠”的展厅正四方、纯白,空间和作品的搭配使得观者踏进房间时便如步入了另一维度:原始部落仪仗般伫立着的荧光绿假发,近乎岩浆中出世的硕大台座与奇异雕塑,仿佛横空着陆的不明物体般的巨大圆球,以及那只从屋顶用铁链吊下来的金光闪闪的浑圆茶壶,上面刻了字母:Artist被拆分为Art is t(“艺术是茶”)。

    将我们的日常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4.04.22

    何岸:是永远不是

    韩丽

    艺术家何岸此次个展“是永远不是”对魔金石空间的原有展厅结构进行了局部的模仿与重塑,展厅的地面由于地砖的覆盖而被抬高,天花板也因全面复制下沉而加剧了展览现场的压迫感。空间中的一切意象都悬而未决——被机油缓慢渗透的地砖裂隙、散落其间的黑色电线、墙角上等距间隔的无序数字、零星坠地的白炽灯以及反光板配合着掺杂着多种气味的浑浊空气——却又似乎暗示着末日时分的倾颓与衰败。下降的白色幕墙与上升的黑色石块形成视觉上的呼应,而也就是这两块被墨汁侵染过的黑色长方体填充了另一规整展厅的大部分空间,它们闭合的占领方式提示着这一空间的绝对私密性,整个展览以暧昧的方式邀请但又拒绝人们的进入。

  • 专栏 COLUMNS 2014.03.03

    何岸、秦思源、张慧谈“一次”

    采访/窦子

    展览“一次”是艺术家何岸、秦思源、张慧的首次合作,却并非群展,也非三个个展,这三位艺术家亦没有组成艺术家团体,而是由三位创作方式完全不同的艺术家进行的一次“合作”。此次展览呈现了由三位艺术家合作完成的一部影像作品,以及每位艺术家根据合作作品内容创作的一系列个人作品。在这篇访谈中,三位参展艺术家谈论了这次合作的缘起以及创作背景,分享了他们的创作方法与过程,并阐释了各自作品的涵义、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与他们首次合作的收获。“一次”正在唐人当代艺术中心展出,展览预计持续到2014年3月5日,并将参加2014年10月的曼彻斯特三年展。

  • 专栏 COLUMNS 2014.01.31

    何岸:年度最佳阅读

    何岸

    冯象 - 《信与忘》

    冯象老师是一位特别值得尊敬和敢于冒险的人,也只有他敢这样拿代表人类最崇高文字结构的《圣经》来作为寻找对象。重译《圣经》是一项巨大终极的工程,通过这本书您能触摸到生命中充满沙砾但浑厚的部分。

    冯象,《信与忘:约伯福音及其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北京,2012年7月。

    赫拉巴尔 - 《过于喧嚣的孤独》

  • 新闻 NEWS 2013.04.03

    2013年度卡耐基国际宣布参展艺术家名单

    匹兹堡卡耐基艺术博物馆宣布本年度卡耐基国际的参展艺术家名单。卡耐基国际每隔几年举办一次,有来自十九个国家的三十五位艺术家参展。这一活动由Daniel Baumann, Dan Byers, 和Tina Kukielski组织,除了一些活动以外,将对博物馆的永久性收藏重新安置,以突出由Yvan Pestalozzi于1972年设计的场地。中国艺术家郭凤怡、何岸在参展名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