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5 results for: 李消非

  • 所见所闻 DIARY 2017.12.01

    回不去的北京

    缪子衿

    11月8日一下飞机,我就拖着行李箱直接去了上海明当代美术馆,赶毛继鸿艺术基金会和蓬皮杜艺术中心联合主办的“重置时间”论坛最后一场对谈—“重塑机构现实”。蓬皮杜现代艺术中心跨学科文化发展部主任凯瑟琳·魏尔(Kathryn Weir)作为对谈主持,邀请4位嘉宾质疑“机构”这一概念,在回溯它所发挥的传统功能的同时,反思机构在技术加速革新的当下能够起到的作用。奥地利哲学家阿尔曼·阿瓦尼斯安(Armen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7.05.20

    李消非:流水线

    江萌

    在纽约切尔西ART100画廊的1891项目空间里,李消非延续了他今年在西安OCAT个展的布展方式,所有录像作品在空间入口处即能一览无余。完整覆盖三面墙壁的投影,以及两块液晶显示屏,将“凸”字型展厅变成一个浸入式空间,观者的注意力也首先被引导至影像之间的动态关系上。 循环播放的八部录像均来自李消非从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5.12.15

    “合法生产”项目第一回

    顾虔凡

    “合法生产”项目第一回的发生地很远,不过和群展中大部分艺术家们的工作室同在一片园区,这使得“合法生产”的名字更像是出于自我检视:一种群落性的、基于个人工作室模式(即自然地牵涉到艺术家助理和代工工厂问题)的创作生产方式;以及有别于画廊和美术馆机制的、艺术家自发组织与策划的展览生产方式。

    策展人宋兮将“合法”的概念界定为“在既定社会规定中

  • 采访 INTERVIEWS 2013.12.26

    李消非

    宫林林

    艺术家李消非出生于湖南,现居住、工作在上海,1998 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近年以“流水线”为课题拍摄了几组录像作品,这些作品在国外广泛展出,最近的两个个展,“A Packet of Salt”与“Assembly Line — Entrance”相继在新西兰举行。我们在此邀请他谈谈这一系列创作中的故事以及他对自身创作的看法。

    “流水线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2.09.17

    向文人学习3

    袁菁

    文化已被边缘,究竟是基于怎样的心理,连续三年都要来提倡:向文人学习。如何学习?学什么?文人是谁? 这是一个玄而又玄,颇有开放性的话题。本次展览中,不少外国艺术家多半都老老实实,紧抓着具象的逻辑和中国式意味。莫妮卡•林(Monica Lin)的《在科举考试的路上》,从材料到形式再到内容都明白无误是中国式的故事:写满米字、头顶发髻的考生,一个有关蒲松龄故事的影射。或是克里斯蒂娜•施米吉尔(Christ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