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16 results for: 杨俊

  • 所见所闻 DIARY 2021.03.11

    Last Dance

    张允菡

    每次前往台北当代艺术中心(TCAC),我总是习惯从旁边的小巷子穿出,猜看看转弯时会看见什么人聚集在门口。今天也不例外,正要往门口走去,和林明弘坐在骑楼吃面的杨俊突然大声地叫住我。即使不久前才碰过面,他仍一如往常地用他特有的方式问候:“嘿,怎么样?”闲聊几句后,我穿越门口拥挤的人群走进去,先碰到平常忙得见不到人的邓兆旻,然后又被迎面走来的Frankie(苏珀琪)向外推,边推边念说快去跟隔壁面摊老板点餐,别让他们无聊,今晚餐点都是TCAC买单。

  • 采访 INTERVIEWS 2019.03.06

    杨俊

    方言

    杨俊在格拉茨美术馆(Kunsthaus Graz)的首次回顾展开幕之际,也正值奥地利保守右派政党上台一个月。或许正是在欧洲各国紧缩右转之风盛行的时下,这场展览显得尤其意义非凡——展览并不止步于解构艺术家本人的多元国族身份以及对国家疆界模糊性进行探讨,而更侧重拆解艺术家在系统中的固定身份。在杨俊作品中那些大量符号化,时而颇具怀旧感的视觉语言里,我们能感受到一种潜藏在诸多复杂的集体回忆叙事中的强烈时间性。采访中,杨俊介绍了该展览的构思,并分析了其中的作品如何在观念上呼应了该展览及其“专著项目”所传达出的对既有框架和身份单一性的质疑,以及对艺术商品化的的批判。展览将持续至2019年5月19日。

  • 专栏 COLUMNS 2019.02.04

    苏珀琪:2018年度最佳展览

    “当我们谈论艺术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从繁华走向虚幻,虚幻走向荒芜,又回头走向繁华,这是艺术行政与策展工作无尽的路,当筋疲力竭地参加完无数的开幕、晚宴、VIP活动之后,脑中常浮现这问题。当然,歌舞升平无法盖过艺术展览所发出的严肃之声。请容我无法为艺术排名,因为它不是运动联赛,我其实更想称呼它们“2018年的展览们”——仅是我与各位分享几个2018年让我印象深刻的展览。

  • 所见所闻 DIARY 2018.12.02

    政治的,日常的

    张涵露

    没有艺博会,没有全球艺术超级明星,没有美术史教科书级别艺术家个展,喧嚷繁华的上海艺术周后,我降落在竞选季的台北,意识到艺术并不一定是从业者的生活中心——大家见面时更可能聊及的,不是今天在西岸又撞见了谁,而是在此次市长和议员选举中会投票给谁。

    艺术家施昀佑和张允菡告诉我他们的公司正在承接一个政府委任项目,围绕“转型正义”的议题。去年年底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7.03.27

    双飞艺术中心:不刻意,不忘记之桃花源随风而逝

    顾灵

    双飞艺术中心是一个九人组合:杨俊岭、张乐华、孙慧源、李富春、黄丽芽、崔绍翰、林科、李明、王亮。九年前他们是杭州中国美院新媒体系的同学,玩到一起之后就自然形成了一个无组织无纪律的组合。双飞的命名,和达达一样,给人一种无从考证的印象。不过和达达宣言式的运动姿态不同,双飞是松散而随意的。最近他们在上海纽约视觉艺术学院的空间SNAP搞了一场个展,名叫“不刻意,不忘记之桃花源随风而逝”;2010年,他们做过一个叫“不刻意,不忘记”的个展,也是在那时出品了耳熟能详的《当代买卖》MTV,为流行歌曲《爱情买卖》的旋律填了关于当代艺术市场的歌词。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6.12.15

    三室一厅 两女四男

    张嗣

    龙口空间的群展“三室一厅 两女四男”,题目令人浮想联翩,不同的观者会推衍出不同的关系、意图、结果、场景,然而可以肯定的是,此次展览并非北京冬日展览季中又一场欢乐的派对,而是策展人与艺术家在这个与起居空间有极大相似度的场所中,基于“人或许只有回到居所才能回到自身,回到自身才能意识到个体与外界之间的关系与问题”这一共识,完成的一次关于人的“写作”。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6.01.24

    再定义——网络时代的复合视野和多重可能

    郭娟

    “再定义”是一个关于网络(network)的展览,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时代美术馆的网络状况不佳,导致很多本应实时播放的作品只能用录像的方式展示(包括来自印度的CAMP组合的在线公众开放式数字媒体档案馆[Public Access Digital Media

  • 所见所闻 DIARY 2015.11.16

    舞榭歌台

    刘倩兮

    如今的“亚洲”已然是一个属性模糊的群体概念。正如纽约时报艺评人霍兰德·科特(Holland Cotter)在纽约亚洲当代艺术周(ACAW)的田野会议(field meeting)上所说:“我们看到是这些来自或旅居世界各地的当代艺术构成了亚洲。”一边是不再希望以现象式的集合名词被看待的“亚洲”,而另一边,亚洲自身似乎还迫切的需要某种程度上的集体发声,即便这种发声会落入化繁为简的处理和仅以面孔和身份为依据的聚会中。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5.06.30

    杨俊个展

    Franz Thalmair

    为了这次的“画廊展”,杨俊呈现了过去十四年间创作的作品。杨俊出生于中国,成长于奥地利,现居维也纳、台北和横滨。在超过十年的时间里,杨俊都是生活在多种文化之间——无论从比喻还是从实际意义上来说,他都是生活在炸肉排和炒杂拌之间。 如果杨俊不是将它作为自己艺术实践的主题并且高产地探索这种“之间”状态的话, 这种情况也许会被人描述成一种文化迷失。

  • 专栏 COLUMNS 2015.06.17

    坏表演、应激与策略

    整理/陈羽丰

    2015年5月3日下午,“双飞荒蛋奖”期间,双飞艺术中心创作讨论会于今日美术馆1号馆2层举行。与会者从对于双飞创作的理解出发,提出了多方面的评议、思考与疑问,涉及双飞与当代艺术机制间的关系,及其创作思路与可能性等一系列问题。以下为当天讨论会内容的摘要。

    参与者:富源、付晓东、和文朝、李宁、桑田、苏磊、夏彦国、杨北辰、于渺、张宗希、周翊、及双飞成员(李明、张乐华、杨俊岭、崔绍翰,林科,王亮,孙慧源)

  • 所见所闻 DIARY 2014.09.11

    混沌宇宙

    冯发轫

    在三里屯,你能看到北京最in潮流风向标,逛街、吃饭、夜店趴一条龙,你永远不用担心找不到称心如意的娱乐活动,作为沉迷三里屯的icon人群,最可怕的不是特立独行,而是混杂在人群中,没有拗出自己的造型。

    大声展选在中秋小长假前一天晚上开幕,我的朋友圈已经被提前下班享受小长假的朋友刷爆,或许其中就有奔着大声展来的。地铁上滚动播出的娱乐节目中,

  • 所见所闻 DIARY 2012.09.21

    圆桌之夜

    Kate Sutton

    “你知道么,当他们想在电影中表现韩国时,是在迈锐宝里拍的?”我身边的一位加州的教授,跟我透露了这样的小内幕。

    从公车车窗里看光州,感觉很难捕捉到芭比娃娃和她男友肯开着粉色小跑车在北区的摩天大楼间兜风的场景。这里发生什么奇怪的事都不足为奇。

  • 杂志 PRINT 2010年12月

    2010年度十佳

    姚嘉善 | Pauline J. Yao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年大庆

    很难去判断究竟哪个更具超现实性了:一是去年的10月1日上午,国庆大阅兵的时刻,二是中国文化部和中国美术馆为庆祝这场盛事而举办的两场大展。第一个展览“向祖国汇报—新中国美术60年”,展出了中国现代艺术史上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不出我们所料,传统媒体巧妙地掩饰了“当代艺术”缺席的事实。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展,则展出了1840年到现在上百幅有关历史事件的写实主义绘画,所以作品均于2009年创作完成。就如国庆节那天的庆祝盛典一样,两场展览将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定格。

  • 采访 INTERVIEWS 2010.03.30

    徐文瑞和杨俊

    Arthur Ou

    经过五个月紧张的筹备工作,由艺术家、策展人、评论家、文化活跃分子创办的独立机构台北当代艺术中心,于2月27日开放。两位创办人徐文瑞(Manray Hsu)和杨俊(Jun Yang) 向我们讲述了这个项目的缘起。

    建立这个空间的想法源于杨俊

  • 所见所闻 DIARY 2009.01.16

    再见 2008

    郑慧华|Amy Huei-hua Cheng

    喜忧参半的2008年慢慢划上了句号。这一年里,风云变幻的大环境带来了不可抗的各种变动,大到整个行业,小到个人生活。人们比以往更惴惴不安,但对于未来,却比以往更心怀期待。热闹之后的落寞,也许能带来更清晰的洞见和蓄力。很快,在传统的中国日历里,真正的新一年就要来到了。在此之际,Artforum中文网邀请了台湾的策展人郑慧华(Amy Huei-hua

  • 所见所闻 DIARY 2008.02.08

    《查房》——什么是旅馆 [杭州]

    刘畑

    查房这两字曾经是破灭很多青年春梦的噩梦,不过这次的《查房》,是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系的在校生自发组织的一个展览,地点就选在杭州西湖大道边的一家青年旅馆。虽然如今的年轻人几乎不可能担当过查房的职责,也几乎不会被可怜的被查,但是在面对这个名字时,还是不由会拿出一种探索未知的好奇和理直气壮来。

    走入旅馆,典型的青年旅馆风格:原木地板、原木楼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