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31 results for: 栗宪庭

  • 专栏 COLUMNS 2022.07.12

    唐宋(1960-2022)

    马修·伯利塞维兹

    我第一次见到唐宋是透过汽车的挡风玻璃。他蹲在房顶上,望着我们沿竹林夹道的山路缓缓驶入他的巢穴。他刚剃的棕色头皮在太阳下闪闪发光,尖尖的耳朵在身后天空的映衬下格外显眼,看上去如同堕落天使路西法,正从高处俯瞰他从长途旅行归来的臣民们。第一印象往往留存很长时间,而唐给我的第一印象一直持续到现在。当时的场景仿佛是直接从007电影里截取出来的:疯狂的坏人在地处偏僻的秘密基地房顶上来回踱步,阴谋策划着毁灭世界。进入室内,除了一个小房间放着折叠床和电热炉,收拾得很整洁以外,其他所有保持毛坯状态的水泥房里都堆满了唐宋大胆的装置和绘画作品,它们就这样躺在那儿,接受风吹日晒的考验——完全疯狂的产物。

  • 专栏 COLUMNS 2017.10.08

    不速之客

    郝敬班

    Douche bag,我还是去查了一下字典,试图进一步明确这个词的意思。但这是回来以后的事情了。在奥伯豪森电影节Q&A的时候,一个胖子主持人问我,我有没有觉得我片子里的一个片段很多余,是一个douche bag?当时没有马上问问douche

  • 所见所闻 DIARY 2016.12.22

    未完待续

    缪子衿

    “十夜”要从何说起呢?为期一周(

  • 新闻 NEWS 2016.11.04

    2016 Yishu中国当代艺评和策展奖发布

    《Yishu: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典藏国际版)宣布2016年“Yishu中国当代艺评和策展奖” 的获奖名单。本届获奖者共五位。他们是资深批评家/策展人陈侗,中青年批评家卢迎华、鲁明军,以及中青年策展人何雨、鲍栋。

    “Yishu中国当代艺评奖” 自

  • 所见所闻 DIARY 2016.06.29

    长尾

    王辛

    驱车前往广州时代美术馆的路上,窗外时不时飙过一两辆自带改装遮阳伞的电动车。四两拨千斤的改装充满民间智慧:两三伞骨延长形成流线型尾部,符合空气动力学,游走于车河中又很拉风,惹得策展人侯瀚如赞不绝口:“这比扎哈哈迪的设计牛逼多了。”这样的改装和这样的赞赏都非常之广州,让我想起两天前他对艺术家陈劭雄的评价:“不伦不类”。这诚然是种嘉许,意指多种媒介和创作方式混杂的实践;用来形容陈劭雄九十年代初在广州与徐坦、林一林、梁钜辉组建的艺术小组“大尾象”十分贴切。6月10日与12日,由侯瀚如策划/合作策划的“陈劭雄:万事俱备”和“大尾象:一小时,没空间,五回展”分别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和广州时代美术馆开幕,个体与集体,边缘到机构,两番回顾,交叠出长长回响。

  • 杂志 PRINT 2016年夏季

    “M+希克藏品:中国当代艺术四十年”

    田霏宇 | Philip Tinari

    2012年6月,瑞士收藏家乌利·希克(Uli

  • 采访 INTERVIEWS 2016.04.19

    陈文波

    杨北辰

    艺术家陈文波的个展“日夜场”延续了其一贯对于消费社会中非人图像的“研究”立场,在复杂的光影布置中,他试图剥离出一种纯粹几何与系统化的采样式结论,既包含着批判性视野,亦存有某种“身在其中”的困惑与思辨。在这篇访谈中,艺术家谈及自己面对、处理图像时的态度,在绘画传统下工作时采取的方法,以及如何与“现实”之间构筑起更富于挑战性的关联。“日夜场”将于当代唐人艺术中心持续至本月30日。

  • 专栏 COLUMNS 2016.04.17

    另册的历史

    江萌

    从第一部纪录片作品《大酒楼》到最近第六部的《痴》,邱炯炯的创作主题与美学已清晰的积累并发展成为一套极为独特的方法论。自始至终他致力于为“小人物”(邱炯炯语)做影音肖像,而他所定格的小人物,往往是无法进入历史的,或者被放逐在历史之外的主体。这是一个颇为“

  • 专栏 COLUMNS 2015.12.09

    双体

    王辛

    《国家与市场之间:后毛时代的中国当代艺术》(Between State and Market: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in the Post-Mao Era, 2014)实际探讨的是1978至1993年之间中国当代艺术体制从无到(算是)有的建立史。从文革后文化经济复苏到中国前卫艺术开始真正进入国际视野的15年间,艺术从业者如何在国家意识形态与市场价值导向之间的灰色地带探寻“出路”、艺术创作与发展的“支持体系”

  • 新闻 NEWS 2015.06.11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15青年策展人计划”评选结果揭晓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15青年策展人计划”优胜方案于2015年6月10日出炉。优胜方案以票数排列分别为:

    1、姚梦溪、张涵露《展览的噩梦(下):双向剧场》

    2、陈陈陈、林书传《亚自由》

    3、张未、袁文珊《时间病:控制时间的都被时间控制》

    本届“青策计划”评委会由部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学术委员会委员(栗宪庭、张永和、克里斯•德尔康、丁

  • 新闻 NEWS 2015.05.16

    首届圈子艺术青年奖于深圳圈子艺术中心颁奖

    5月16日下午,首届圈子艺术青年奖在深圳圈子艺术中心揭晓并举办颁奖典礼。同时,由杜曦云策展的“突围·首届圈子艺术青年奖作品文献展”在圈子艺术中心一层展馆揭幕。

    圈子艺术青年奖于2014年5月启动,采取双年制,旨在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进步,奖励与时代生活互动的先锋性年轻艺术家。由栗宪庭担任评委会主席,由栗宪庭、鲍昆、徐冰、王南溟、杜曦云、舒阳和张海涛七人组成评委会,并邀请全国二十三位业界人士担任推荐委员。首届奖项得到了全国399位青年艺术家参与,投稿作品共982件/组。

  • 新闻 NEWS 2015.05.05

    首届圈子艺术青年奖颁奖典礼即将举行

    首届圈子艺术青年奖颁奖典礼将于2015年5月16日在深圳宝安区圈子艺术中心举行,评委会共收到了来自全国399位青年艺术的982件/组投稿作品,届时将揭晓各大奖项。其中,一、二、三等奖各1名/优秀奖,5名/深圳新锐奖, 奖金总额43万元。

    本次评选的奖项主席为栗宪庭。评审委员包括鲍昆、徐冰、王南溟、杜曦云、舒阳、张海涛。

  • 新闻 NEWS 2014.08.23

    第十一届北京独立影像展被勒令停办

    第十一届北京独立影像展在8月23日开幕当天被当局叫停。影展负责人栗宪庭、王宏伟被警方带走调查,相关资料也被查抄。栗宪庭早些时候曾在社交网站发消息称,当局一直在向他施压,要求取消影像展,且自己已受到警方监视。由栗宪庭电影基金会主办的独立影展在2012年开幕当天曾遭当局拉闸限电,2013年虽照常举办,却取消了公共展映单元。

  • 专栏 COLUMNS 2014.06.30

    作为现象的影像:中国早期录像艺术

    Katherine Grube | 古婷婷 译/王丹华

    虽然录像艺术已走向没落,但它在今天,依然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创作和观念起着持续性的影响,此时对1996年的录像艺术进行重新梳理和思考,正是对这一媒介的一种认同和肯定。由于“现象•影像”录像艺术展这场展览,1996年在中国影像艺术史上依然保持着重要地位,“现象•影像”被普遍视为中国首个录像艺术的专题展览。这场展览将十年来在录像艺术上的实验整合成一个独具特色的媒介类别,为录像艺术在中国的持续发展打下了历史和理论基础,推动了录像艺术的广泛传播。

  • 新闻 NEWS 2014.05.15

    第八届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评选提名奖(学术类)名单揭晓

    历经3个月的评选,第八届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评选学术类10项大奖提名奖名单揭晓,(按照艺术家姓氏字母顺序排名):

      年度艺术家·水墨:蔡广斌、刘庆和、梁铨

      年度艺术家·书法:鲍贤伦、孙伯翔、何应辉

      年度艺术家·雕塑:施慧、于凡、李秀勤

      年度艺术家·摄影:黎朗、王国锋、魏壁

      年度艺术家·装置多媒体:王鲁炎、谢德庆、尹秀珍

  • 所见所闻 DIARY 2014.04.30

    “十五年意味着痒了两次”

    巢佳幸

    “很高兴大家都来了!”十五足岁的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创办人、瑞士收藏家乌利·希克(Uli Sigg)先生言辞朴素却很动容。此时南浦大桥脚下的“电厂”大咖云集,群贤毕至,瑞士驻沪总领事史伦博先生(Heinrich Schellenberg),上海当代艺术馆博物馆(PSA)馆长龚彦,CCAA总监刘栗溧,香港M+美术馆国际策展顾问李立伟(Lars

  • 新闻 NEWS 2014.04.28

    “CCAA 中国当代艺术奖15年”展览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开幕

    根据《艺术新闻中文版》报道,4月26日,“CCAA 中国当代艺术奖15年”展览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开幕。展览以时间和人物为线索,以CCAA在过去1998年至2013年期间的评选文献为基础,展出了该奖项历年评选出的19位获奖艺术家的50余件作品,梳理和呈现中国当代艺术奖的历史和影响。本次展览由4位成员组成的策展小组策划,分别是批评家、理论家和策展人栗宪庭,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总监刘栗溧,艺术家、策展人李振华,以及香港M+博物馆行政总监李立伟(Lars

  • 专栏 COLUMNS 2014.03.22

    再次相聚:汉雅一百

    刘淑庄 | Doretta Lau 译/王丹华

    提起1983年香港的文化和政治图景,不能不想到一年后签署的《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当时还没有人要想过去学习普通话。电影方面,成龙的《A计划》风靡大江南北。在这种语境下,那年的十二月,汉雅轩画廊在加多利山举办了第一次展览。被朋友称为“Johnson”的画廊老板张颂仁,从他的一个叔父那里借来空间,有点懵懂地一头扎进艺术界。

    从那时

  • 专栏 COLUMNS 2014.02.11

    李振华:年度最佳展览

    李振华

    夜走黑桥

    又一次将信任和自由交还给对方的一个展览,策展人崔灿灿通过放弃展览主权的方法,获得了更广阔的天地。艺术和策展的关系,艺术家和策展人的身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与消解,艺术在这个空间中完全呈现出的自由姿态,可能是这5年来最难得的风景,毕竟这5年来我们更多面对的是市场、经济带来的一边倒的文化现象,“夜走黑桥”可以在这一主流的态势中保有想像力和可能性,并非偶然。这也可以被看作是策展人和艺术家的一次合作,因为在个合作中,存在着“相信”的力量。

  • 新闻 NEWS 2013.12.08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第一届学术委员会成立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12月4日讯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于12月4日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六楼馆长会议室举行。作为改制与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本学术委员会任期为三年,除了提供相关指导与必要的建议,委员会将在有关博物馆发展趋势的重大决策方面承担关键的角色。

    “公办民营”是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战略性长期发展的一个行之有效的规划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