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23 results for: 王兵

  • 专栏 COLUMNS 2023.06.12

    艰难时刻

    乔丹·克朗克(Jordan Cronk)

    正如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的《花月杀手》(Killers of the Flower Moon)宣布首映时所预示的那样,第七十六届戛纳电影节是长电影之年。事实上,随着电影节前夕完整片单和片长的确认,仔细查看这些选片感觉就像注视着一把(很长的)猎枪的枪管:除了斯科塞斯206分钟的大作之外,还有诸如努里·比格·锡兰(Nuri

  • 专栏 COLUMNS 2021.03.05

    沿着隔离提供的通路

    张亚璇

    “隔离”已经被柯林斯大辞典宣布为2020年度词汇,连同与它同一语系的“新冠病毒”、“全球疫情”、“社交距离”等词语一起。这个词,或这些词,在已然过去的一年里,在全球范围内,以前所未有的频率被使用,这就是这一年我们生存的现实。

    它标示了一种共同经验。这种经验超越了国族、种族、性别、年龄和阶级,以最迅疾的速度,在最广阔的地域展开,整个过程

  • 所见所闻 DIARY 2019.03.28

    March!前进?

    陈嘉莹

    3月21日清晨,上海艺术圈已经渗透着亢奋情绪。这一天全球昼夜均分,气象轮转。收音机广播意外播报了政府对上海这一开幕季盛况的预告,观点简单明了:各大美术馆竞相推出外国艺术家的展览,本土艺术家与艺术行业人才储备却略显欠缺。这成为我去往外滩美术馆采访 Tobias Rehbeger 的前奏。这位拥有无数品牌合作经历的金狮奖获得者,仍穿着弯腰露出半个屁股的垮裤,对着镜头说到:Welcome

  • 采访 INTERVIEWS 2018.12.23

    苏伟

    姚梦溪

    2017年年底北京寒冬之后,某些秘而不宣的东西呼之欲出,或许是一些与社会形成逻辑紧密相连的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对于文化工作者来说,连接和重看文化生成的原因和文化生产同样迫切。中间美术馆正在展出的“想象·主流价值”试图重新打开文化生产彼此间的界限,进而在不同的历史时刻相互审视。本文中,联合策展人苏伟详述了展览主题产生的经过和背后的观念框架。“想象·主流价值”将持续到2019年3月24日。

  • 专栏 COLUMNS 2018.09.12

    没有更多的选择

    刘伟伟

    今年8月2日我从网上下载看了王兵拍摄的《死灵魂》 (

  • 专栏 COLUMNS 2018.05.17

    表达和记录真实的方法

    高晓雪

    五月的戛纳,蓝色海岸的棕榈树下又一轮熙熙攘攘,衣香鬓影,阳光通过镜头和礼服的反射显得更为刺眼。入围特别展映单元的王兵导演这次呈上了一部以单镜头为主要拍摄方式的朴素纪录片《死灵魂》,时长八小时十六分钟,丝毫不顾信息碎片化时代的注意力法则,似乎是一种不合时宜的存在。

    这部影片记录了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8.04.10

    张玥

    曾佳慧

    任何看过一些探案类美剧,对犯罪心理学画像(profiling)有些许了解的人,看完“山鹰之歌”后估计都会止不住想对张玥做一份心理学画像。和大部分呈现艺术家某阶段新作的个展不同,张玥在杨画廊的个展“山鹰之歌”凸显的是艺术家本人。在缅北冒险、爱枪、进过监狱、喜欢“篡改”世界历史——从这些事实可以推断,这是一个痴迷于暴力但不乏谨慎、男子气概很重、固执且相对自律的男性。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7.12.25

    王兵

    郭锦泓

    王兵的作品中有非常强烈的“在地感”,这种原始而粗粝的记录表达形式,使他的作品几乎成了当代中国影像创作中的某种“异端”。而这种异端感,又因其拍摄对象可以是十三亿人民中的任何一个,让人感到一种难以言说的矛盾。拍摄手法和拍摄对象之间的这一矛盾准确地指向了我们这个时代令人无法直视的真相:沉默镜头下持续五分钟的濒死面庞,强迫观众面对一种不得不共情的残酷,一种与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却无限接近现实的残酷。

  • 新闻 NEWS 2017.08.14

    王兵获瑞士洛迦诺电影节大奖金豹奖

    第70届瑞士洛迦诺电影节于2017年8月12日落下帷幕,中国导演王兵凭借影片《方绣英》获得金豹奖的荣誉。影片通过一个老年痴呆症患者临终前十天的生活来讲述人即将离世所带来的显示问题和反应。洛迦诺电影节以其对于国际艺术电影的关注而著名,每年八月在南瑞士城市洛迦诺举行。

    王兵

  • 专栏 COLUMNS 2017.06.30

    河边的死亡时间表

    黄静远

    王兵的新片《方绣英》六月七日在卡塞尔文献展上首映。片子的主角方绣英,在片子开始的第三分钟左右后就不再能说话了:老年痴呆症令她失去了基本的行动和表达能力。

    杂乱房间里除了组合柜电视机,还放有两张小床。方绣英卧在其中最里面的那一张上,靠她女儿把液体滴入她无法合并的上下颚之间的空隙活下来。可以想象,在对应的现实时间里,一台摄像机就放在她床的右边,从某个角落拍向她,也拍向那些来看她的人,以及她的家人在这个房间里的日常。来来往往的人针对她进行着业余的研究,即兴的试探,大言不惭的讨论;没有敬意也没有悲伤。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7.05.20

    李消非:流水线

    江萌

    在纽约切尔西ART100画廊的1891项目空间里,李消非延续了他今年在西安OCAT个展的布展方式,所有录像作品在空间入口处即能一览无余。完整覆盖三面墙壁的投影,以及两块液晶显示屏,将“凸”字型展厅变成一个浸入式空间,观者的注意力也首先被引导至影像之间的动态关系上。 循环播放的八部录像均来自李消非从

  • 新闻 NEWS 2017.04.07

    王兵获得第三届EYE艺术与电影奖

    纪录片导演王兵4月6日获得了EYE艺术与电影奖,并在阿姆斯特丹的EYE电影博物馆参加了颁奖典礼。王兵获得这个荣誉因其创作连接了电影制作和视觉艺术。他获得了三万美元的奖金,这笔钱将用于创作新作。博物馆将在2018年春季推出王兵的展览,与EYE之前的获奖者希托·史特耶尔(Hito Steyerl)和本·里弗斯(Ben Rivers)并列展示。

  • 专栏 COLUMNS 2016.04.17

    另册的历史

    江萌

    从第一部纪录片作品《大酒楼》到最近第六部的《痴》,邱炯炯的创作主题与美学已清晰的积累并发展成为一套极为独特的方法论。自始至终他致力于为“小人物”(邱炯炯语)做影音肖像,而他所定格的小人物,往往是无法进入历史的,或者被放逐在历史之外的主体。这是一个颇为“

  • 专栏 COLUMNS 2015.01.12

    劳动、游戏与俳句电影

    周昕

    电影已经失去了作为一种与社会性相关的公共场域的属性,同时把这个位置让位给了艺术世界。但法罗基却(成功的)让自己的实践保持在了社会性与美学上均最具政治化的艺术形式上。对当代而言,符合上述的形式是装置艺术,是论述性电影及其他的纪录方法,已经不再是电视和独立剧情长片。——托马斯•阿尔塞萨 (Thomas Elssesser), e-flux

  • 专栏 COLUMNS 2014.12.16

    乌托邦驿站

    Travis Jeppesen 译/钟若含

    作为欧洲最好的纪录片电影节之一,每年十月在葡萄牙举办的里斯本国际纪录片电影节(“Doclisboa”)都为我们带来了无限可能性。今年的电影节秉承了其一贯的的政治性与诗意气质——它将纪录片视作一种不居于任何明确归类界限之内的艺术形式,注重作品严谨的形式感,否定肤浅的娱乐性。电影节拒绝成为仅供电影人展示作品的橱窗或只促成电影买卖的交易场,它在发掘优秀纪录片的同时,也为全世界影人预留出一片产出知识的园地。

  • 新闻 NEWS 2014.04.08

    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资助非盈利艺术空间项目启动

    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NCAF)将自2014年4月开始,开展一项资助非盈利艺术空间的计划。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希望通过发起一项旨在资助非盈利艺术空间的活动,让更多的非盈利空间得到良性发展,同时也让更多的年轻艺术家得到更多的作品展示机会。

    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NCAF)成立于2014年初,创始人为收藏家王兵,执行董事长为楠楠。

  • 专栏 COLUMNS 2013.11.18

    边缘之处--2013圣保罗独立电影节

    Aaron Cutler 译/王丹华

    一个男人在狭窄昏暗的走廊跑过去,手持摄影机追随着他,在中国一座不知名的精神病院里,一些病人就这样跑来跑去,这样的画面不时出现在王兵最新的纪录片《疯爱》('Til Madness Do Us Part,2013)中。在拍摄这部影片时,他和摄影师刘先辉很少离开病院,而是坚守在这里,用摄影机细致地观察和记录了这些人的日常生活。最后完成的作品,所捕捉的一切完全超越了所有医生或工作人员的视野。在整部影片中,男人们在彼此的帮助下,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私密空间,

  • 专栏 COLUMNS 2013.05.28

    复调的现实与离散的族群

    周昕

    沿袭纽约市现代美术馆(MoMA)电影部始于二战前的国际主义视野以及纪录电影传统, 一九九七年中国当代纪录电影作品以“后广场第六代录像作者”身份首次在美国公开亮相。时值吴文光应亚洲文化协会(Asian Cultural Council)邀请在纽约访学,评论兼策展人Bérénice Reynaud促成中国当代纪录片在MoMA的首次展映。而后,在二零零一年起始于纽约大学电影学系的“真实中国(Reel

  • 专栏 COLUMNS 2012.09.11

    历史,价值观与纯净的电影

    采访/郝敬班,杨北辰

    对话起始于王兵最新的作品《三姊妹》,但由于影片还没未做公开放映的原因,所以开头的部分有所省略。真正的展开依然围绕着《铁西区》与《夹边沟》这两部王兵电影创作历程中的坐标式作品。他在谈话的过程中不断以某种“电影保守主义者”的姿态,强调在这个时代保持电影的纯净、价值以及理想主义的重要性。这种乌托邦式情结清晰的贯穿了整个对话——然而回到作品层面,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找寻到这种情结所遗留下的饱满痕迹,即使这些痕迹总是以某种质朴、冷静的姿态进入我们的视野。

  • 所见所闻 DIARY 2012.08.24

    不插电放映

    王丹华

    中午在国贸等车时,陆陆续续遇见去影展的人,天气有些阴沉,但大家看起来心情都不错。站台边不时有人派发燕郊购房的小广告,绿色的长途大巴开进开出。虽然站在北京最繁华的商业区,但却有一种已身处城乡结合部之感。在808路车上颠簸,沿途的高层建筑越来越少。窗外,每隔一段就是施工现场,昔日宁静的京东运河畔,早已面目全非。

    今年的开幕地点在原创艺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