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39 results for: 耿建翌

  • 杂志 PRINT 2023年12月刊

    2023年度最佳

    姚嘉善

    姚嘉善(Pauline J. Yao)是香港M+视觉文化博物馆视觉艺术主策展人,近期她在M+策划了艺术家陈佩之(Paul Chan)和斐公庆(Bui Cong Khanh)的个展。目前她正在负责展览“黑白:摄影叙事”(Noir & Blanc: A Story of Photography)的筹备工作,该展览由法国国家图书馆(Bibliothèque

  • 所见所闻 DIARY 2023.06.09

    漫长的疗愈

    杜可柯

    “你看这些观众,十几年前很难想象会有这么多人来美术馆看当代艺术展览,这就是十年经济发展的结果。”UCCA馆长田霏宇坐在美术馆入口处的大台阶上对我说,我们身边有小朋友正尖叫着在台阶上爬上爬下。

    的确,哪怕和疫情前相比,798园区也变得整洁很多:马路更宽,更平整,尘土飞扬的工地和大卡车越来越少,店面越来越精致,UCCA门口步行街上还能看到尺寸可爱的无人售货车,只要有人过去就自动停,扫码就可以买面包和甜品。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22.11.21

    耿建翌

    杜可柯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的展览“他是谁?”是2017年耿建翌逝世以来的第一场大型回顾展,通过九十余件跨越不同媒介的作品全面梳理了艺术家三十年来的创作生涯。在展览架构上,策展人凯伦·史密斯和杨振中(艺术家张培力担任此次展览的特别顾问)并没有采用严格的时间或主题线索组织作品,而是选择深入耿建翌的观念迷宫,让那些贯穿其整体实践的主要问题能够从不同的时间节点和材料中自然浮现。

  • 所见所闻 DIARY 2022.11.16

    愿你活在有趣的时代

    btr

    今年的上海艺术周让我想起三年前威尼斯双年展的主题“愿你活在有趣的时代”。这不仅是因为在油罐艺术中心看了埃德·阿特金斯(Ed Atkins)的展览“无用之物”后所激发的记忆蒙太奇,而且更像是在见证一连串带着后见之明看或许并不太过出人意料的现实事件后,顿悟般看清了这句暧昧不明如同谶语般的祈使句被解签后的样子。

  • 新闻 NEWS 2021.06.24

    BY ART MATTERS 之馆宣布将于今年开幕

    杭州的当代艺术美术馆BY ART MATTERS 之馆宣布即将于2021年11月初正式面向公众开放。BY ART MATTERS 之馆位于由伦佐·皮亚诺(Renzo Piano)设计的天目里园区1号楼,主体建筑拥有超过6000平米的建筑面积。而在主体建筑之外,位于天目里17号楼的BY ART MATTERS RESIDENCY 之驻驻留

  • 新闻 NEWS 2021.03.27

    Art-Ba-Ba宣布运营团队更新

    创立于2006年的Art-Ba-Ba日前宣布,将重新升级整个系统,进入第三个发展阶段,逐步转换为一个跨多平台发展的艺术创意品牌,包括但不限于集网站、微信公众平台、微博、B站等多平台的艺术文化内容输出,艺术项目的策划、运营以及艺术公关服务等。媒体人李宁将接管Art-Ba-Ba。

  • 专栏 COLUMNS 2021.02.20

    追寻更加强大的心智力量

    采访 / 杜可柯

    让我谈自己近三十年来的艺术和教育经历,其中肯定会有许多的矛盾、纠结和错乱。我是学艺术理论出身,但从根本上说,我更是个创作型的人。读大学时我就开始做录像艺术,

  • 专栏 COLUMNS 2021.02.16

    代谢

    采访 / 郭娟、杜可柯

  • 所见所闻 DIARY 2019.06.02

    “来”以及“见”的罗列

    徐瑞钰

    去杭州前在网上搜索象山艺术公社,俯瞰图上显示是密集连绵的结构,黑白两色,外墙上有窄小的门窗,一晃眼以为是新建的高级监狱,再三确认后才知道果真就是象山艺术公社了。后来从主办方了解到,这处紧邻国美象山校区的“艺术公社”是西湖区政府的项目,设计建造由国美建筑艺术学院李凯生的团队负责,是对占地

  • 专栏 COLUMNS 2018.02.12

    视觉的方向:耿建翌的艺术

    瞿畅

    大病之后的

  • 新闻 NEWS 2017.12.07

    耿建翌(1962-2017)

    2017年12月5日晚,知名艺术家耿建翌因病逝世,享年55岁。

    耿建翌1962年生于中国河南省郑州市,1985年毕业于杭州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系油画专业。1986年他与张培力、宋陵、王强、包剑斐等艺术家发起艺术团体“池社”,成为中国最早的观念艺术团体之一。1993年,耿建翌成为中国最早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艺术家之一。他于今年上半年获得AAC年度艺术家奖。

  • 新闻 NEWS 2017.05.23

    耿建翌获AAC年度艺术家奖,年度青年艺术家奖为郝敬班

    23日周二晚上,第十一届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三大奖项于北京故宫“巅峰之夜”盛典正式揭晓。经评选委员会评审,耿建翌获年度最佳艺术家奖,郝敬班获年度青年艺术家奖,最佳出版物的获奖项目为《关于展览的展览:90年代的实验艺术展示》。

    王璜生揭晓并宣读了耿建翌的获奖理由:“耿建翌把艺术实践视作质疑“万物”的一种方式,他认为没有一切是理所应当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7.03.27

    双飞艺术中心:不刻意,不忘记之桃花源随风而逝

    顾灵

    双飞艺术中心是一个九人组合:杨俊岭、张乐华、孙慧源、李富春、黄丽芽、崔绍翰、林科、李明、王亮。九年前他们是杭州中国美院新媒体系的同学,玩到一起之后就自然形成了一个无组织无纪律的组合。双飞的命名,和达达一样,给人一种无从考证的印象。不过和达达宣言式的运动姿态不同,双飞是松散而随意的。最近他们在上海纽约视觉艺术学院的空间SNAP搞了一场个展,名叫“不刻意,不忘记之桃花源随风而逝”;2010年,他们做过一个叫“不刻意,不忘记”的个展,也是在那时出品了耳熟能详的《当代买卖》MTV,为流行歌曲《爱情买卖》的旋律填了关于当代艺术市场的歌词。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7.02.17

    时代异托邦三部曲之III 从不扔东西的人

    武漠

    “从不扔东西的人”作为一个试图通过艺术实践来探讨“档案”及相关问题的展览,其立意很自然地提示我们注意到,它与时下非常流行的、将档案实物与艺术作品并置陈列的策展方式间的异同。就像时代美术馆不久前在关于“大尾象工作组”的展览中所做的那样,一个醒目的档案展示专区不仅按照线性叙事将“大尾象”的思考与创作路径串联起来,更加强了这些思考和创作的实在性,围绕着它们的历史叙述也在有意无意间得到进一步固化。

  • 新闻 NEWS 2017.02.07

    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公布主题馆艺术家名单

    ArtNews的Andrew Russeth报道,威尼斯双年展组委会已在其官网上公布了参加今年双年展主题馆的艺术家,共有120位,其中包括中国艺术家耿建翌、关小、郝量、刘建华、刘野和周滔。去年9月,双年展主席保罗·巴拉塔(Paolo Baratta)和策展人克里斯汀·马萨尔(Christine Macel)共同宣布了本届威尼斯双年展主题:“活着的艺术万岁(Viva

  • 杂志 PRINT 2017年2月

    例外状态:张培力的艺术

    姚嘉善 | Pauline J. Yao

    张培力三十年来的艺术生涯都是在刻意地规避被分类。“我不是一个遵守规则的人,”他在2011年的一次采访中如是说。正如他充满多样性的作品提示我们的:他从来不遵守那个不成文的规则,即成功的艺术家应该发展出一个可识别的风格。然而,他却有着一个无法逃避的标签:“中国录像艺术之父”。

    张培力获得这个称号始于1988年的《30 x

  • 采访 INTERVIEWS 2016.12.23

    廖斐

    张涵露

    廖斐的创作深受科学哲学的影响,他的作品关注逻辑、材料、空间结构,以及科学方法。最近,廖斐几乎在同一时间段参加了多个展览:与瑞士艺术家马蒂亚斯·利希蒂(Matthias Liechti)合作的双人项目“不着边际”、波士顿YveYANG画廊的个展“视角”以及与上海玻璃博物馆合作的“平坦”;除此之外,他的两个作品参加了今年的上海双年展“何不再问?正辩,反辩,故事”。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6.10.13

    耿建翌:投影顽固

    谢向东

    耿建翌的展览有多个阐释入口,由投影牵扯出对影像观看方式的变更只是其中最浅显,也最乏味的一个。虽然展览的名称和不寻常的前言文本似乎有意诱使观众聚焦于展览中的投影,通过各种蛛丝马迹重构某种情节——这种努力很快被证明是徒劳的;相形之下,展览的另一线索——各式灯具——则仿佛视盲实验中“看不见的大猩猩”,随处可见,却极易被忽略。然而,展览实际上不

  • 专栏 COLUMNS 2016.10.06

    映画之外

    董冰清

    泽艺影城是杭州比较有意思的电影院,孙逊去年在此创作了一批画并留了下来,而老板薛冰先生也是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的联合创办人,这次在耿建翌主持的想象力学实验室操办下,泽艺影城歇业一天供张乐华进行他的“院线映画”系列的首次创作。

    “院线映画”所在的

  • 杂志 PRINT 2016年夏季

    “M+希克藏品:中国当代艺术四十年”

    田霏宇 | Philip Tinari

    2012年6月,瑞士收藏家乌利·希克(U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