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11 results for: 陈嘉莹

  • 采访 INTERVIEWS 2020.06.07

    aaajiao

    陈嘉莹

    从用户(user)、网络机器人(Internet bot)到玩家(player),aaajiao(徐文恺)的创作折射了千禧一代网络身份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关涉我们如何看待被网络渗透的现实,以及个体如何在身份转变中校准真实,还关乎一种由数据世界启发的行动力。“洞穴模拟器”与其说是一个借用游戏玩家视角制造的隐喻,毋宁说是一种重组模拟与现实的范例,通过这个范例,我们可以质疑每一层我们曾以为的真实。在后真相时代,这或许是人人都可以借用的观看视角。本文中,

  • 专栏 COLUMNS 2020.04.25

    身体缺席的艺术

    陈嘉莹

    新型冠状病毒是除夕夜未被鞭炮驱逐的“年”,獠牙利爪横行于全球。社会因此被深入骨髓地解构了一番,无论生产力、情感、政府权界还是当代艺术,全都被一一架上手术台,是得到治愈、流血过多死亡,还是看似康复却落下病根?个体情感因为切肤之感的缺失而逐渐显现痛楚,原子社会似乎一夕之间实现。在处于不同程度的社交隔离状态下的艺术界,观众因为被迫的“缺席”而突然显现为了过度“在场”——其角色变得前所未有地重要,以致机构们宁愿损失作品的完整性,也要将残缺的展示送达“观众”的界面。身体不在场,也许正是我们思考艺术(及其展示机制)与身体关系的好时机。近期在中国地区发生的三场展览及展会——上海Bank画廊的群展“纯美”(Pure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9.12.09

    李然

    陈嘉莹

    每年的特定时节,艺术的异乡客从各地集结至一座城市,世界剧场流转于觥筹交错间,折射出的面目与身体显得乖张飞扬,如同李然的人物画 。年复一年的剧目在停歇之间,总是整装重组,更换不一样的班底。李然从2018年初迁至上海,如同所有辗转于城市间的创作者,领受着各地变换的肌理与历史记忆。上海虽经历了上世纪跌宕起伏的都市化改造与思想转变,但深刻的租界历史却已然被景观包装成“外滩风情街”、“法租界”与“新西岸”。而在西岸一隅,展览“你是谁”借两件影像作品与一系列布面油画共构了不可还原之对象——“人”的演绎。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9.09.01

    严肃游戏

    陈嘉莹

    展览“严肃游戏”借哈伦·法罗基的系列作品标题为名,力图探索游戏与战争、虚拟技术和权力机制的关系。陆明龙的作品《

  • 所见所闻 DIARY 2019.05.07

    上天府

    陈嘉莹

    乘坐中国国际航空抵达四川成都,出租车沿着机场高速东行至天府大道,笔直进入成都南部的天府新区,沿途城市人工花园的风景堪比新加坡。“艺术成都”贵宾与媒体下榻的酒店是距离会场近5公里的华尔道夫,窗外新区商业中心的建筑尽收眼底。

    “艺术成都”落脚于天府新区的会展博览区,到任何一个当地的美术馆(成都当代影像馆、知美术馆与麓湖·

  • 所见所闻 DIARY 2019.03.28

    March!前进?

    陈嘉莹

    3月21日清晨,上海艺术圈已经渗透着亢奋情绪。这一天全球昼夜均分,气象轮转。收音机广播意外播报了政府对上海这一开幕季盛况的预告,观点简单明了:各大美术馆竞相推出外国艺术家的展览,本土艺术家与艺术行业人才储备却略显欠缺。这成为我去往外滩美术馆采访 Tobias Rehbeger 的前奏。这位拥有无数品牌合作经历的金狮奖获得者,仍穿着弯腰露出半个屁股的垮裤,对着镜头说到:Welcome

  • 采访 INTERVIEWS 2019.03.05

    谢素梅

    陈嘉莹

    有幸在一个几乎冷清的下午去到谢素梅个展“安棲”的展厅。艺术家对自然物的沉思与呈现,对物质肌理的强调与归返,正好需要一个空荡的氛围来衬托。面对其作品所营造的冥想空间,最后竟让人生出某种感慨——礼失求诸野;换言之,丢失的东西,可以到别处去寻回。在采访中,谢素梅认为自己之于中国,不如说仍是异国人,但通过这个展览,我作为一个在地的中国人,却获得了一些曾经缺乏的体验。“安棲”在余德耀美术馆将持续展出到3月24日。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9.01.28

    8102:与现实有关

    陈嘉莹

    有人说,相比过去和现在,未来是最重要的。因为没有“将来”我们干什么都没有意义。所以新年这样的时刻,无论多么地“年复一年”,也总是让人期待。OCAT 上海于临近跨年时推出以影像创作为主的年轻艺术家群展“8102–与现实有关”,在面向未来之际,显露出的却是身处当下的冷静。这个来自7102年的网络梗充满着对当下过时之物的不屑,以一种被加速时代长期刺激下的感官状态,对现实进行品评、调侃,再将其狠狠抛诸脑后。如此看来,展览题目也许应该被这样读解:都

  • 专栏 COLUMNS 2018.10.08

    谁的乐土?

    陈嘉莹

    外滩美术馆的四楼除了灯光操作台与地上的标识线外,净无一物。观众正对着的门被两位身穿白雪公主戏服的人打开,艾萨·霍克森(Eisa Jocson)和她的搭档就这样安静的出场了。开始是全无表情的一系列动作模仿,让人想到奥利弗·拉瑞克(Oliver Laric)讨论拟像、再现和流行文化的录像作品《版本》(Versions,

  • 所见所闻 DIARY 2016.12.26

    南国的风声

    洪雅笠

    12月刚过去一半,来自武汉的朋克乐队“AV大久保”已经是第二次为当代艺术的活动现场助兴了。几天前,他们刚刚在武汉美术馆与艺术家合作了一场开幕演出(“解放的皮肤”,由鲁明军策划),此时又现身在三亚艺术季华宇青年奖的余兴派对上。 硬躁的中部朋克之音漫及南陲岛屿,让人感到有些穿越,这或许也是所有人此行最为放松的时刻——展览已经开幕,论坛发言已

  • 新闻 NEWS 2016.11.15

    第三届国际艺术评论奖(IAAC)揭晓

    11月15日下午,第三届国际艺术评论奖获奖名单在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揭晓,在203篇投稿中,一共有20篇入围,其中英国的劳拉·欧德菲尔德·福特(Laura Oldfield Ford)获得一等奖,她的文章题为《底特律:数码城市》,中国的姚梦溪和美国的彼得·卢能费德(Pe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