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14 results for: 陈文波

  • 所见所闻 DIARY 2016.12.17

    解放区的皮肤

    杜可柯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中国艺术圈再没有人比徐震更能代表“江湖”:出道早,被江湖洗刷近二十年依然容光焕发。在大江大湖的武汉碰上徐震,我感觉自己是撞进了江湖段子铺。刚到头天晚上,加上“十年江湖,十年不服”的陈文波,两盆香辣蟹端上来,八卦已经拆了一桌。总结起来,其实也就像电影《东成西就》开场说的:“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他们的英雄事迹相信大家都已经耳熟能详,下面是他们年轻时候的一些荒唐事情。”

  • 所见所闻 DIARY 2016.05.03

    长长征

    杜可柯

    如果要给北京各大画廊制作卡通人物形象,长征空间的形象肯定是个有点儿怪怪的大叔。不是因为他的核心代理艺术家名单上鲜有女性名字,也不是因为长征灵魂人物卢杰本人的气质使然,而是从创始之初的“长征—一个行走中的视觉展示”到

  • 采访 INTERVIEWS 2016.04.19

    陈文波

    杨北辰

    艺术家陈文波的个展“日夜场”延续了其一贯对于消费社会中非人图像的“研究”立场,在复杂的光影布置中,他试图剥离出一种纯粹几何与系统化的采样式结论,既包含着批判性视野,亦存有某种“身在其中”的困惑与思辨。在这篇访谈中,艺术家谈及自己面对、处理图像时的态度,在绘画传统下工作时采取的方法,以及如何与“现实”之间构筑起更富于挑战性的关联。“日夜场”将于当代唐人艺术中心持续至本月30日。

  • 新闻 NEWS 2014.01.17

    管艺向香港视觉文化博物馆M+捐赠艺术作品

    西九文化区管理局今日宣布,香港未来的视觉文化博物馆M+获得中国最重要的艺术收藏家管艺捐赠37件中国当代艺术作品。

    管艺于2001年开始收藏当代艺术,其藏品关注的是从上世纪80年代到今天的中国当代艺术。是次捐赠的作品覆盖了从星星画会以来的中国艺术,特别侧重中国观念艺术在过去30年里的发展轨迹。该批捐赠涉及的艺术家包括黄锐、新刻度小组、黄永砯、吴山专、顾德新、张培力、王广义、王鲁炎、林一林、梁巨辉、陈劭雄、颜磊、周铁海、徐震、陈文波、王音、沈远、郑国谷、曹斐及段建宇等,时间跨度从1979年至2005年,其中包括参与2003年威尼斯双年展主题

  • 所见所闻 DIARY 2013.12.11

    小时代里的不期而遇

    王丹华

    从北京到三亚的飞机上,坐着不少游客装扮的人。时代真是变化太快。记得《野蛮生长》里写八九十年代去海南的人,全都是全国最失意最有梦想和最不安分的人。提到海南,冯仑在书中这样写:“海南不相信眼泪,海南不承认历史。”在那个江湖啸聚的大时代里,在南中国的这个小岛上,每天都有不可能变可能的传奇写就。我不禁产生一点一页风云散的哀叹,光荣只属于过去。在如今这个甜腻矫揉轻软单一的小时代里,去海南,除了逃避一下北京的雾霾,晒晒太阳发发呆,还能怎样呢?我在脑海里整理了一下此前查询的关于三亚艺术季的信息,旅游与文化这样的字眼,让人心生倦怠,接下来会邂逅什么,我并没做太高的预设。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3.08.29

    乡村诗学

    贺潇(Fiona He)

    艺术家郭鸿蔚在其位于黑桥艺术区的空间“分泌场”策划的展览“乡村诗学”,将审视那些工作室位于城乡结合部的艺术家们的创作与他们所处生态环境的关系,从社会公用性的角度回归到艺术家自身直觉,每一件参展作品都试图探讨日常与艺术的界限。展览题目“乡村诗学”(Rural Poetics)让人联想到了鲍里斯·格洛伊斯在《走向公众》(Boris Groys,

  • 所见所闻 DIARY 2013.07.31

    过于喧嚣的孤独

    郭娟

    “怎么样?”

    “哦,那个烧掉的画的展览太棒了,我从来没看过这种展览。你知道这些作品上保险了没有?”

    “好像运输公司没有正式上保险。”

    “那可麻烦了。艺术家肯定很心疼。”

    “是吗?我看他们都还挺开心的。你干吗不去直接问问他们?”——不怀好意的提议,生面孔的外国人在这种场合总是显得傻乎乎并且激发起人调戏他们的兴趣,眼神越真挚,心理越邪恶。尤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09.12.03

    图像的新态度

    景晓萌

    在最近的各种前卫、先锋的当代艺术展中,“观念艺术”越来越多地被解读为新媒体、综合材料、行为、装置等等。然其发源与根基——架上绘画却受到了不应有的冷落。《图像的新态度》这一展览试图证明架上绘画依然旺盛鲜活的生命力。

    “图像的新态度”堪称一个庞大的群展,所邀请的艺术家都是在观念艺术领域相当引人注目的。展览本身并没有设置明晰的主线,而是以艺术家各自在私人视觉经验的探索成果组合为观念的再现。“没顶公司”(Made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09.09.17

    陈文波个展:破碎中

    孙冬冬

    陈文波在UCCA的近作展《破碎中》显示出的跨媒介意识,一直是他为之耿耿于怀的艺术追求,虽然他选用绘画——习以为常的方式与其周旋,但他依靠在直觉上的敏锐,将“视觉”问题提到绘画的议事日程中,从而有效的抹平绘画与其他媒介之间的语言错位。他在早期的“维他命”系列就已关注“拜物化”心理与视觉表征之间的联系,而常常作为中国转型进入消费社会后在当代艺术上的一个反映与例证。不过,在此不得不说,中国当代艺术贯之的历史形象与语言环境使得陈文波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过程中尚属一位被低估的画家,或者说陈文波在“视觉”研究上的非纯粹性,也直接导致了他的实践方向被当作“宣叙型”绘画的一个小的旁支,成为当时主流绘画的陪衬与点缀。

  • 所见所闻 DIARY 2009.06.01

    Shanghaila Shanghailorum [上海]

    Philip Tinari

    可能因为丹尼尔•毕尔包姆(Daniel Birnbaum)的威尼斯双年展迫在眉睫,他在宣言《年代表》(Chronology)里精辟的开场白(借用博尔赫斯的话)似乎在周末上海画廊的开幕展上萦绕不去:“我希望永远地回到永恒的回归。”(I tend to return—eternally—to the Eternal

  • 所见所闻 DIARY 2008.11.17

    那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儿

    任兰

    11月13日,周四,倪海峰个展《维娃拉迪法兰西》(差异万岁Vive la

  • 所见所闻 DIARY 2008.11.10

    冬天里的一把火

    任兰

    上周末可能是岁末北京小圈子最忙的一个周末。从表面看来,北京当代艺术活动的热度和北京的气温、国际艺术市场的温度呈反比。

    11月6日,周四,中国美术馆的“与UBS对话:企业收藏论坛”。嘉宾名单比实际产出远为吸引。出于某种神秘的原因,这些杰出人士未能擦出火花,他们只是或长或短地汇报了自己过往事迹。包括凤凰卫视主持人曾子墨在内的中央美院艺术收藏与投资研究生课程班的学员列席了论坛。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08.06.23

    食物的描绘

    Lori Waxman

    若是为这场巫鸿策划、五位不同年代的中国艺术家所参加的展览命名的话,‘食物’也许最合适不过的题目了,但实际上却没什么可吃的,更别说有什么能撩起人的食欲了。这里没有满足口腹之欲、社交用途和审美快感的珍馐佳肴。艺术家们令可口的美食变得陈腐腌杂,令人讶异而不安,不可思议却又非常粗糙。在陈文波精雕细琢的画作中,蛋黄明亮的光泽被拦腰的斜线粗暴切开,

  • 杂志 PRINT 2006年12月

    2006年城市之在北京

    田霏宇|Philip Tinari

    [[img:1|left]]

    去年四月, 北京的一帮艺术家用几天时间拍摄了一部十分钟的短片,名为“中国饼干”,原型是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