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8 results for: 鲍蔼伦

  • 新闻 NEWS 2023.06.20

    2023台北双年展公布艺术家名单

    第13届台北双年展今日公布完整参展艺术家名单,展览将于2023年11月18日至2024年3月24日于台北市立美术馆(北美馆)举行。本届展览由策展人周安曼、作家兼编辑穆柏安(Brian Kuan Wood)和策展人莉姆·夏迪德(Reem Shadid)共同策划,展览主题为“小世界”(Small World)。

    展览将汇聚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23.02.16

    神话制造者——光·合作用 III

    吴建儒

    作为“香港首个以LGBTQ为题的大型机构展览”,“神话制造者——光·合作用 III”可以用里程碑来形容。近年来,香港触及LGBTQ议题的展览不在少数,但直接以此为主题的大型群展却是罕见。在这场大馆当代美术馆与骄阳基金会合作的展览(“光·合作用”的前两站分别于2017和2019年在台北和曼谷的艺术机构举办)中,性少数族裔及其身体实践、精神世界成为关注的焦点,许多作品都呈现了LGBTQ群体长期被他者化和异化的形象,及其隐忍状态下的不安情绪,而这样的情绪如今很容易让在内地饱受清零政策折磨的人产生共情。

  • 所见所闻 DIARY 2022.05.31

    香港热

    万丰

    闷热潮湿的五月,香港巴塞尔带来的艺术界年度热症和天气一样迅速升温。二、三月疫情高峰期的紧张感消失无踪,香港似乎一切回归正常,派对已经提前开始。M+与巴塞尔联合委任香港艺术家鲍蔼伦制作影像作品《光之凝》,在M+幕墙展出一个月。作品首播当日,天星小轮载满VIP在维多利亚港的海面上举杯庆祝;而黄竹坑的各家画廊也在同一天开幕了新展,各显神通地用流水席招待串门的客人。但我知道有些人暂时不会在几天后的香港巴塞尔展会现场出现:一些本地艺术工作者因为抗拒公共空间的疫苗强制性规定选择不入场,当然,更多非本地艺术界人士依然被需要隔离一周的入境政策和稀少的国际航班挡在香港之外。

  • 所见所闻 DIARY 2021.11.25

    安全港

    Ysabelle Cheung

    在M+特别预展当晚,本土艺术家和艺术赞助人——以及一些遵照香港严格的防疫政策履行完访港手续的国际艺术界人士——小心地鱼贯进入这座总面积达65000平方米、堪称全球最大的当代艺术博物馆之一的粗野主义(Brutalist-style)建筑内部。

    从最早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8.05.17

    不只是历史文件:港台录像对话1980-90s

    徐诗雨

    “不只是历史文件:港台录像对话1980-90s”由台湾策展人孙松荣与林木材策划,集结了来自港台两地共17位艺术家20件作品。展览做为台北国际纪录片影展下属的一个单元,尝试从录像艺术的角度回应本届影展主题“再见真实”。

    “再见真实”提供文字上的双关,以此展开香港与台湾从1980年代起透过影像创作产生对“真实”的质疑。台湾艺术家郑淑丽的《Making

  • 新闻 NEWS 2016.05.23

    香港环球贸易广场上的装置作品因审查被撤

    《纽约时报》报道:在香港最高摩天大楼环球贸易广场外立面展示的一件录像装置作品因审查被香港官方和展览主办方撤除。

    这段名为《从现在开始,我们就是60秒的朋友》的视频由艺术家黄宇轩(Sampson Wong)和林志辉(Jason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4.02.14

    新作展

    陈玺安

    “新作展”是属于那种你并不会说你曾经看完它的展览。对于这种智力的迷宫,最好选择另辟一个阅读它的方式,但这需要一些经验。和同样让人有这种感觉的“万物有灵”相同的是,两者都注意到了作品说明作为展示空间的可能性;不过,当安塞姆•弗兰克(Anselm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3.08.24

    Déjà Disparu

    翁子健

    “Déjà Disparu(已然消失)”是个难得的展览,估计对于很多观众来说,这是他们首次看到这些九十年代香港艺术代表作的原作。对我来说,特别注目的是黄志恒(Sara Wong)的装置作品,曾经从照片中看过Sara的充满精巧细节的装置作品的话,应该都会希望一睹其原作。至于鲍蔼伦(Ell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