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20 results for: Marcel Broodthaers

  • 杂志 PRINT 2024年1月刊

    当一切皆有可能时,你会怎么做?

    蒂埃里·德·迪弗,巴里·施瓦布斯基

    适逢2013至14年《艺术论坛》时任主编郭怡安(Michelle Kuo)委托蒂埃里·德·迪弗(Thierry de Duve)发表六篇系列文章十周年,我们将2023年11月5日在凯丽·沙林(Kerri Scharlin)纽约工作室的“沙龙”进行的以下对话整理发表。德·迪弗的新书《杜尚的电报:从美术到一般意义上的艺术》(Duchamp's

  • 所见所闻 DIARY 2022.08.11

    我在“正常”的日本

    郭娟

    新闻发布会上,面对日本记者关于爱知三年展三年前经历的风波的提问,艺术总监片冈真实简短的两句话回应让我们这些“外人”不免愕然:“被问太多次”和“让展览说话”——后半句话让我联想到日前文献展的纷争,但在此行的氛围里,几乎感觉不到那些遥远的纷争的存在,而如果你不通日语,那么此地三年前的纷争似乎也不存在。不过这种“正常感”却也是让人感觉最突兀的一点,在“仍然活着”(Still

  • 杂志 PRINT 2022年1月

    左,右,内,外

    莫斯塔法·海达亚

    2016年1月的一天,Instagram账号“@whos____who”上线了。谁是谁?这可是个大问题。这个账号匿名且多产,它的每个帖文都是将明显相似的图像(通常是艺术作品)并列比较,一般至少有两件作品,但也会有三件、四件或更多作品拼在一起。这位匿名比较者没有提供任何解释文字,呈现的作品组合就像空白荧幕,供观看者投射自己的想法。该账号发布的第一个对比贴是两幅画作,分别是妮可·艾森曼(Nicole

  • 杂志 PRINT 2021年夏季刊

    梦之安魂曲

    亚历克斯·基特尼克

    前卫艺术博物馆(Avant-garde Museum)这个概念有一些令人挠头的矛盾之处——因为前卫运动不是想与机构背道而驰,直接与生活接触吗?(但与此同时,为何人们会认为机构是与生活相悖的东西也一直是另一个让我挠头的问题)。在1909年发表的未来主义宣言中,F·T·马里内蒂(F. T.

  • 杂志 PRINT 2020年3月

    汉斯·哈克

    詹姆斯·梅耶

    这场题为“汉斯·哈克:万物互连”(Hans Haacke: All Connected)的展览迟到太久。汉斯·哈克上一次在美国举办回顾展还是里根-撒切尔时代,1986年在新美术馆:那个时期既预言了不平等和暴行将是我们当下时代的特征,同时也似乎距离我们越来越遥远。那场名为“未竟事务”(Unfinished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8.01.19

    伊格纳西奥·乌里亚特

    李博文

    伊格纳西奥·乌里亚特(Ignacio Uriarte)的个展“空间定义手册”并不如展览标题暗示的一般富有教条特性。以图样的不断重复为主旋律的作品无论是内容及结构都可谓淡薄,没有发展出一种权威性的、充满控制意味的陈述,而是确认了其作为“办公室-办公用品”艺术家的长期实践作为一种日常生活实践分支的重要意义——职业的生活化,或生活的职业化;确认了复杂的“跨界创作”必须要主动继承的庞大艺术史遗产(从杜尚[Marcel

  • 新闻 NEWS 2017.05.10

    2017年里昂双年展公布参与艺术家名单

    参与到第14届里昂双年展的艺术家名单近日公布,本届由梅兹中央蓬皮杜策展人艾玛·拉维尼(Emma Lavigne)策划。展览的标题为“漂浮的世界”,将会探索“我们时代的艺术中’现代性’这个概念的遗产和眼界”。双年展在“糖楼(La Sucrière)”和里昂当代艺术博物馆举行,将于2017年9月20日至2018年1月7日对公众开放。

    详细

  • 杂志 PRINT 2015年9月

    2015年威尼斯双年展

    本杰明·布赫洛 | Benjamin H. D. Buchloh

    受困之城和将沉之船:用来形容欧洲当下处境的两个最主要的比喻——这是欧洲大陆曾经希冀,或许现在仍然抱有的政治和经济联盟的野心所经历的危机带来的困境。还有什么地方比威尼斯更适合直面造就了这两个比喻的断裂和危机的整体处境吗?在这里,几百万的国际游客被隔绝在这样的现实之外——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中东难民和非洲移民被冲上意大利的海岸,或生或死。这些面目各异的人物在“面具之城”的街道上相遇,上演着一种怪诞公共性的,甚至是剧场式的,体现了当代性之主要角色的混合:非洲小商贩在叫卖假的古驰包(真正的古驰经销商是拥有Punta

  • 新闻 NEWS 2014.12.12

    约森•沃尔兹(Jochen Volz)任第三十二届圣保罗双年展策展人

    约森•沃尔兹(Jochen Volz) 担任第三十二届圣保罗双年展策展人。沃尔兹目前担任伦敦蛇形画廊项目总监。之前他在巴西的Instituto Inhotim担任策展人和艺术总监,和丹尼尔•伯恩鲍姆策划了2009年威尼斯双年展。2006年圣保罗双年展上,他策划了向马塞尔•布努埃尔(Marcel Broodthaers)致敬的项目。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3.09.26

    万物有灵

    杨北辰

    散文最深刻的形式律法就是它必须是异端邪说。——奥多尔•W•阿多诺

    阿多诺所言及的散文状态得以在“万物有灵”中被策展人Anselm Frank通过展览形态加以检验,抑或反之,展览因被散文化赋形而获得了众多形式上激进的形变(metamorphosis)冲动——档案冲动(archival

  • 杂志 PRINT 2011年5月

    塞里斯·怀恩·埃文斯 (Cerith Wyn Evans): S=U=P=E=R=S=T=R=U=C =T=U=R=E (上层建筑)

    艾娜-博姆 | Ina Blom

    为了能够容纳塞里斯-怀恩-埃文斯(Cerith Wyn Evans)的S=U=P=E=R=

  • 杂志 PRINT 2010年9月

    《少即是多》和《做?》

    马修S. 维特科夫斯基 | Matthew S. Witkovsky

    1971年9月,Tommaso Trini在米兰艺术杂志《Data》的创刊号编辑前言“Notes on the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0.02.05

    翁奋个展:当经验成为主义

    杜可柯

    幽蓝的展厅,汩汩的气泡声,水族箱,木船,蛋壳城市——走进白盒子艺术馆,内外强烈的光线反差让人感觉仿佛到了游乐园里的“魔法屋”。

    所谓“浸泡式的艺术体验”,也许就是指这种“被动的攻势”,艺术家不明确要求,不主动邀请,不动声色,却照样把观众拉进来变成自己作品的一部分。可这种传统的舞台布景手法,用到此处真的奏效吗?观众真的会不自觉地开始扮演起某种角色还是这一切只是艺术家的一厢情愿?如果是前者,分给观众的又是什么角色?

  • 杂志 PRINT 2009年12月

    2009年度十佳

    马修•希吉斯 | Matthew Higgs

    1. 唐•巴查迪Don Bachardy (Cheim & Reid, 纽约)

    巴查迪对相处三十多年的伙伴克里斯托弗•伊什伍德(Christopher Isherwood)的全身像,看上去令人难过,作品创作于这位知名作家1986年因癌症去世前不久。巴查迪的这张作品,在描绘生命的同时,对即将到来的死亡,进行思索,他对病中的伊什伍德进行了详细的描绘,

  • 杂志 PRINT 2009年12月

    曼佐尼:回顾展

    本杰明 H.D.布奇罗 | Benjamin H.D.Buchloh

    1991年,在巴黎的现代美术馆卷把你的皮耶罗曼佐尼回顾展的画册中,南希•斯柏特(Nancy Spector)写到了“美国学院派”对这位战后意大利天才的“一时的无知。”这种无知目前似乎已得到些改善。这位战后意大利艺术和贫穷艺术的教父,他在美国的首个回顾展(杰玛诺•切兰特Germano

  • 杂志 PRINT 2009年夏季

    两个德国的艺术

    本杰明•布赫洛 | Benjamin H. D. Buchloh

    时至今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已六十周年了,而柏林墙的倒塌也恰好有二十年,西方世界还在为社会主义德国的崩溃而幸灾乐祸着,在这一具有纪念意义的年份里,斯特凡妮•拜伦(Stephanie Barron)和艾卡特•吉伦(Eckhart Gillen)在洛杉矶艺术博物馆组织了一场重要的展览《两个德国的艺术/冷战文化》,此次展览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契机,将一直盘旋在德国不同土地上的两种民主战后史重新纳入了思考体系之中。

  • 杂志 PRINT 2009年5月

    阿里吉耶罗•波提的艺术

    马克•戈弗雷 | Mark Godfrey

    1967年,贫穷艺术发起的巅峰时刻,阿里吉耶罗•波提(Alighiero Boetti)创作了宣言(Manisfesto)海报,上面是一些艺术家的名单,名单旁边是一些标记。这份模仿未来主义宣言的声明,由此得名,不同的是,菲利波•托马索•马利内特(Filippo

  • 杂志 PRINT 2009年2月

    马丁•基彭贝尔格(Martin Kippenberger)的艺术

    George Baker

    1997年,马丁•基彭贝尔格去世,年仅44岁。生前,他创作了战后时期,史上最受瞩目、最具预见性的身体化作品。他那充满多样化的创作艰涩而复杂,因为艺术家所运用的创作手法涉及了广泛的领域,包括绘画,雕塑,摄影和装置,理解他的作品,需要从他作为一名朋克时代表演者那妄自尊大的个性和历史中入手。自基彭贝尔格去世后,他在艺术家中产生的国际影响日益扩大,去年秋天,在洛杉矶当代艺术馆,举行了他在美国的首场作品回顾展《马丁•基彭贝尔格:问题透视》,展览由Ann

  • 杂志 PRINT 2009年1月

    1000 WORDS: JIMMIE DURHAM

    Anne Ellegood

    Unbalanced tokens, check your syntax

  • 杂志 PRINT 2008年5月

    (非)团体的团体:丹尼尔·布伦和BMPT

    Benjamin H. D. Buchloh

    1966年到1967年,丹尼尔·布伦(Daniel Buren)和他的同伴奥利维尔·莫塞(Olivier Mosset), 米歇尔·帕尔芒捷(Michel Parmentier), 尼埃尔·托农尼(Niele Toroni)以各自姓氏的结合体为名,对新前卫艺术进行了一系列近乎景观化的激烈批判。要是让居伊·德波(Gu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