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29 results for: Michael Fried

  • 杂志 PRINT 2024年1月刊

    当一切皆有可能时,你会怎么做?

    蒂埃里·德·迪弗,巴里·施瓦布斯基

    适逢2013至14年《艺术论坛》时任主编郭怡安(Michelle Kuo)委托蒂埃里·德·迪弗(Thierry de Duve)发表六篇系列文章十周年,我们将2023年11月5日在凯丽·沙林(Kerri Scharlin)纽约工作室的“沙龙”进行的以下对话整理发表。德·迪弗的新书《杜尚的电报:从美术到一般意义上的艺术》(Duchamp's

  • 杂志 PRINT 2023年3月刊

    激烈疏离

    蒂安娜·里德

    《冷面:黑人无表情美学》(Deadpan: The Aesthetics of Black Inexpression),蒂娜·波斯特著,纽约:纽约大学出版社,2021。总页数:280。

    不认识我的人常跟我说,我看起来没什么表情。这种说法以各种形式出现,比如“我读不懂你”,一个想搞我的人告诉我(我们最后没上床)。“她好严肃”,一个店员对

  • 杂志 PRINT 2022年9月刊

    爱的功课

    大卫·韦拉斯科(David Velasco)

    六十年前,在《艺术论坛》第一期杂志上,创刊编辑菲利普·莱德(Philip Leider)为艺术的自主性抛下战书。“当欣赏艺术的公众出于爱购买画作时,艺术和艺术家就将蓬勃发展;如果买艺术等于好投资(华尔街意义上)的神话不被打破,其结果对两者来说都将是灾难性的。”这段话摘自莱德对两本1961年出版、有关艺术与金钱的著作的毒舌书评,而在我看来,它也是杂志草创时期对自身所秉持精神的一次表达,(金融)投机在此处成为一种必须被排除在外的构成性元素。对我来说,整句话的关键词不是“神话”,也不是“灾难”,而是“爱”。

  • 杂志 PRINT 2022年9月刊

    二律背反

    哈尔·福斯特

    在《艺术论坛》创刊后第一个十年期间发表的所有文字里,有两段话一直让我觉得耿耿于怀。两段话都出自广为人知的采访文章,一篇是1966年十二月刊上的托尼·史密斯(Tony Smith)采访,另一篇是1970年五月刊上的伊娃·海瑟(Eva Hesse)采访,两个艺术家都在采访中将极简主义与纳粹相提并论。尽管没有给出更多解释,这样的联系却并不是一种谴责——恰恰相反。那么,其中到底暗示了什么样的关系?[1]

  • 专栏 COLUMNS 2022.06.26

    艺术与物性(二)

    迈克尔·弗雷德

    五 

    因此,我认为,某种潜在或隐藏的自然主义(事实上是拟人主义)位于实在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核心。在场的概念说明了一切,尽管很少像在托尼· 史密斯的陈述中那样直白:“我并不认为它们(亦即他’总是’制作的雕塑——弗雷德按)是雕塑,而是某种东西的在场。”拟人主义的潜在性或隐藏性使得实在主义者们——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那样——毫无顾忌地将他们所反

  • 杂志 PRINT 1967年夏季

    艺术与物性

    迈克尔·弗雷德

    爱德华兹的日记经常探索、考验他很少允许发表的沉思;假如所有的世界都被消灭,他写道……一个新世界将重新创建,尽管它在任何一个方面都将与眼下这个世界一样存在下去,但是新世界仍然会有所不同。因此,由于存在着连续性,亦即存在着时间,我确信,世界每一秒都在更新;万物的存在瞬间消逝,瞬间更新。不变的信念是,我们每一秒都能看到上帝存在的同一个证

  • 专栏 COLUMNS 2022.06.23

    艺术与物性(一)

    迈克尔·弗里德

    爱德华兹的日记经常探索、考验他很少允许发表的沉思;假如所有的世界都被消灭,他写道……一个新世界将重新创建,尽管它在任何一个方面都将与眼下这个世界一样存在下去,但是新世界仍然会有所不同。因此,由于存在着连续性,亦即存在着时间,我确信,世界每一秒都在更新;万物的存在瞬间消逝,瞬间更新。不变的信念是,我们每一秒都能看到上帝存在的同一个证

  • 专栏 COLUMNS 2022.06.21

    永恒的在场

    A.V. Marraccini

    今年,加密币市场经历了一场暴跌:比特币下跌了56%,以太坊63%,而稳定币的价值(其中大部分与美元等法定储备支持的货币挂钩)受到了严峻的考验。总而言之,自去年秋天以来,超过一万亿美元的数字价值蒸发殆尽。

    这是熊市,没人知道它是一个冬眠的季节,还是千禧年互联网泡沫的重演,再或者,一种新的未知。但无论如何,所谓的加密世界的冬天提供了反思Web3.0的空间,而对于我们这些从事文化和美学工作的人来说,则是反思艺术家与之的关系。

  • 专栏 COLUMNS 2020.10.07

    我的暑假是怎么过的

    菲利普·莱德

    艺术从来就不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

    ——芭芭拉·罗斯(Barbara Rose)

    艺术是唯一值得让人为它去死的东西。

    ——艾比·霍夫曼(Abbie Hoffman)

    我们在伯克利住的地方真不错,朋友度假去了,把房子留给我们用。很多房间,几件旧家具,深色木料镶板,以及湾区生活的基本用品,一张橡木圆桌,桌子周围似乎永远都围着一群人。到了之后不久,按计划我应该跟理查德·塞拉(Richard

  • 杂志 PRINT 2016年2月

    信仰系统:公共虚构

    麦克·奈德·霍尔特 | Michael Ned Holte

    这个故事并不是从头开始讲起。

    那是洛杉矶的一个炎夏之夜,艺术家D’Ette Nogle和两只的壮硕、狂躁的狗站在台上。Nogle正在复述《猩球崛起:黎明之战》的情节,这部难说有多难懂的电影过去一个月正在世界各地的影院上映。他的叙述,或者说“又臭又长的故事”(shaggy-dog

  • 所见所闻 DIARY 2015.11.24

    文献库热

    Samantha Kuok Leese

    在一个温暖的十一月夜晚,一艘摆渡船在银色的月光下搭载着香港艺术圈的重量级人物,前往停泊在香港仔深湾的著名的“珍宝王国” 水上餐厅,参加第十五届亚洲艺术文献库(AAA)筹款晚会暨慈善拍卖活动。

    这座金光闪闪富丽堂皇的海上画舫落成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其内部装潢有如一座中国式皇宫。或许因为当地人太过“爱惜”这家餐厅,以至于香港许多旅游景点都与这里距离很远。“真不敢相信我竟从没来过这里”,我不时听到爬上镀金楼梯走向入口的老派香港有钱人说。

  • 专栏 COLUMNS 2015.09.22

    实验剧场30年

    钟若含

    “实验剧场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4.11.12

    尉洪磊:肥鼠

    张涵露

    呈现此次尉洪磊个展“肥鼠”的展厅正四方、纯白,空间和作品的搭配使得观者踏进房间时便如步入了另一维度:原始部落仪仗般伫立着的荧光绿假发,近乎岩浆中出世的硕大台座与奇异雕塑,仿佛横空着陆的不明物体般的巨大圆球,以及那只从屋顶用铁链吊下来的金光闪闪的浑圆茶壶,上面刻了字母:Artist被拆分为Art is t(“艺术是茶”)。

    将我们的日常

  • 杂志 PRINT 2014年3月

    “非艺术”的发明:一种理论

    蒂埃里·德·迪弗 | Thierry de Duve

    本文是艺术史学家、哲学家蒂埃里·德·迪弗(Thierry de Duve)为《艺术论坛》撰写的有关前卫艺术的系列文章之第五部分。在这部分中,德·迪弗考察了现代主义背后最声名狼藉的发明之一:非艺术。这个概念曾拒绝、打乱,最终扩展了艺术本身的定义。从十九世纪的法国美术学院系统到杜尚大胆的现成品《泉》(1917),再到目前的多元主义;从马拉美十九世纪末的反思到格林伯格的美学宣言——德·迪弗向我们展示了作为术语、概念和类型的“非艺术”具有多么惊人的理论影响力。在这个过程中,他提出了一种富有开创性的叙述,以说明我们如今对艺术的理解如何逐步成型。

  • 杂志 PRINT 2014年2月

    “非艺术”的发明:一段历史

    蒂埃里·德·迪弗|Thierry de Duve

    本文是艺术史学家、哲学家蒂埃里·德·迪弗(Thierry de Duve)为《艺术论坛》撰写的有关前卫艺术的系列文章之第四部分。在这部分中,德·迪弗继续挖掘马塞尔·杜尚1917年作品《泉》的意义。德·迪弗认为,要想找到现成品对艺术范畴的传奇反叛源头究竟在何处,我们必须回溯到更早期的一次分裂:1863年被法国美术学院系统官方沙龙拒之门外的落选者艺术展。因为正是在这场所谓的“落选者沙龙展”上——以及在围绕其最著名的参展画家爱德华

  • 杂志 PRINT 2013年4月

    否定的潜能

    布兰登·约瑟夫

    只要是研究克拉斯·奥登伯格(Claes Oldenburg),找资料找到最后都能碰上阿德里安·亨利(Adrian Henri)1974年出版的著作《总体艺术:环境、偶发事件和行为表演》(Total Art: Environments, Happenings, and Performance)。尽管这本书充满各种神话和错误信息,并毫无说服

  • 杂志 PRINT 2012年9月

    批评的境遇: 艺术评论的过去与现在

    海尔•福斯特 | Hal Foster

    六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初,《Artforum》处于第一个全盛时期,为什么这样说呢?当时的杂志目睹了这些文章的诞生:麦克·弗莱德(Michael Fried)在他的短文中用极简主义来抗议“物性”(1967年夏季刊),罗伯特·莫里斯(Robert Morris)在他关于主体的笔记中对雕塑进行解构(1966-69各期),洛萨琳德E.克劳斯(Rosalind

  • 杂志 PRINT 2011年11月

    瞧!这个人

    伊莎贝尔•葛诺(Isabelle Graw)

    最近人物形象在雕塑作品中重新出现,与目前对主体概念的新一轮关注不无关系。尽管艺术作品作为某一类主体的概念已经变得稀松平常,但它毕竟是现代性划时代的发明,在十八、十九世纪美学理论的急剧变化中逐步明朗。当时,这一理念非常具体地跟绘画联系在一起 :黑格尔人为,雕塑能够“在身体与精神之间创造出一种统一”,但绘画允许一种更加抽象的“主体性原则”。

  • 杂志 PRINT 2011年夏季

    计算机建筑与抽象绘画

    肖恩•凯勒 | Sean Keller

    建筑与绘画不相往来久矣! 二者源远流长的关系(从现代建筑与纯粹主义、构成主义和风格派之间的密切关系,到后现代主义对于波普艺术的迷恋)已经分裂。科普西耶早晨作画下午设计建筑的美谈已经不再是专业领域的榜样,而成了往日奇谈。在过去的二十年内,建筑师的手动绘图和建模基本上都被计算机所取代,所以今天的年轻建筑师白天搞建筑实践,晚上通宵坐在电脑前做建筑设计。

  • 杂志 PRINT 2011年夏季

    保罗·塞尚 (Paul Cézanne)

    凯若-阿姆斯特朗 | Carol Armstrong

    1990年,格里赛达-波洛克(Griselda Pollock)在《牛津艺术》的一篇文章中,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今我们该如何去看待塞尚?”由于考虑到会收到来自社会史学家、精神分析家和女权主义者们的回应,他给出的回答比去年12月T.J.克拉克(T.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