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12 results for: Naeem Mohaiemen

  • 新闻 NEWS 2022.09.23

    第14届光州双年展公布主题和首批参展艺术家

    第14届光州双年展“柔弱于水”(soft and weak like water)将于2023年4月7日至7月9日举行,由李淑京(Sook-Kyung Lee)策划,将汇集来自全球各地约80位艺术家,展示20多个新委托项目和20多件新作品。此次参展的艺术家将以不同世代的韩国艺术家、重新思考传统的艺术家、代表性不足的女性艺术家、探讨光州历史以及生活经验的艺术家为重点。

  • 新闻 NEWS 2021.08.26

    数百名艺术家签署公开信,呼吁为阿富汗文化工作者提供庇护

    包括艺术家可可·福斯科(Coco Fusco)、纳伊姆·莫海门(Naeem Mohaiemen)、瓦利德·拉德(Walid Raad)、玛莎·罗斯勒(Martha Rosler)以及作家泰朱·科尔(Teju Cole)、阮越清(Viet Thanh Nguyen)和林恩·蒂尔曼(Lynne Tillman)在内的350多名文化工作者在“Arts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20.08.03

    2020年横滨三年展:余晖

    杜可柯

    尽管日本整体疫情并不乐观,横滨三年展仅推迟了两个星期便于7月17日正式开幕,让人不得不佩服主办方的勇气和决断力。由于国际旅行尚未恢复,本届三年展策展人——来自印度德里的三人艺术组合Raqs媒体小组(Raqs Media Collective),以及大部分国外艺术家不仅无法到场出席开幕,就连前期的布展准备也都必须远程进行。

    虽然面临前所

  • 所见所闻 DIARY 2020.02.23

    大陆漂移

    陶西夫·诺尔(Tausif Noor)

    下午晚些时候,烟雾笼罩了达卡的Shilpakala学院。透过烟雾,我们偶尔可以看到零星的火焰。交谈仍在继续,没人知道自己看到的到底是什么,直到一群穿着银色危险品防护服的人爬上一个土堆。我们望着“月球人”,“月球人”看管着火苗,这是瑞士艺术家拉斐尔·埃夫蒂(Raphael

  • 专栏 COLUMNS 2020.02.15

    革命的孤儿在时代的边缘搁浅

    马然

    东京名为ASAKUSA的独立艺术空间在奥运年的第一场展览似乎与盛世主题格格不入——以“竹林中 日本赤军”(Yabuno-naka nihon sekigun)为名,并置了两部创作于2011年的纪录片作品,分别是法国艺术家埃里克·波德莱尔(Eric Baudelaire)的《重信房子、梅和足立正生的远征记,以及无影像的27年》(The

  • 新闻 NEWS 2018.12.05

    夏洛特·普罗哲获2018透纳奖

    4日晚上,夏洛特·普罗哲(Charlotte Prodger)荣获英国当代艺术最高荣誉透纳奖。这位44岁的艺术家生活在格拉斯哥,擅长使用多种不同器材来拍摄移动影像,包括iPhone以及旧的录影机。当晚,他被作家Chimamanda Ngozi Adichie授予2.5万元英镑的奖金。其他三组入围艺术家“法医建筑”(Forensic

  • 新闻 NEWS 2018.04.26

    2018年透纳奖入围名单公布

    泰特英国今天宣布,法医建筑(Forensic Architecture)、纳伊姆·莫哈艾门(Naeem Mohaiemen)、夏洛特·普洛杰(Charlotte Prodger)和路克·威利斯·汤普森(Luke Willis Thompson)四组艺术家入围2018年特纳奖。 提名艺术家的作品展览将于

  • 专栏 COLUMNS 2018.01.26

    脆弱的阵线

    许大小

    卡扎菲之死,穆加贝的退场,都是近几年的事。冷战背景下,彼时所称的“第三世界”连绵燃起了一系列战争,并且在冷战结束二十年之后仍在继续。工作于纽约的孟加拉裔艺术家纳伊姆·莫海门(Naeem Mohaiemen)强迫症似地长期钻研这段历史,并努力梳理其残留的图像。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席卷全球的激进浪潮——去殖民地化与文化革命、学生运动的许多支流的爆发性汇合,随后左翼国际主义的瓦解及新自由主义的兴起,这正是莫海门挖掘出的图像的考古现场。

  • 杂志 PRINT 2017年9月

    边界作为形式:第十四届卡塞尔文献展

    纽恩特·巴奈 | Nuit Banai

    1955年,在轰炸后的一片废墟当中,第一届卡塞尔文献展在这个前工业城市开幕;卡塞尔的位置处在新成立的西德的东侧边缘地带,它所承担的责任毫无疑问是通过重申(西方)现代主义的源流,以此平复近期欧洲历史所经历的伤痛。这一文明化目标的核心便是抽象,其形式语言成为了个人主义和艺术自由的象征,也成为了在冷战最初的年月里将西方与东方相区分的重要途径。卡塞尔于是成为了一个建构当代的舞台,与具备高度竞争性的(艺术)历史、社会政治以及意识形态纷争相关联。1955年左右,“欧洲”作为人文主义价值观之道德权威和守护者的成型和未来在卡塞尔找到了位置和美学,这点使得其身份被定义为了西方的边界。

  • 所见所闻 DIARY 2017.04.14

    曲线学习

    Kaelen Wilson-Goldie

    假设你住在两个不同的地方。可能你生在一座城市,住在另一座。其中一个寒冷,有秩序,高效且宁静;另一座炎热,混乱,腐败猖獗且难以维系。你不断让两者对话,自信这一来一去、一唱一和的过程,以及你往返其间的方式必然能催生出些有意义的东西。

    如果你够幸运,你的流放生涯是出于自愿。你没有被战争、灾害或经济崩盘逼着出走。但那样的话,你很容易会想躲避(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4.08.04

    拼凑亚洲

    Davina Lee

    这场展览以独特的方式回应了亚洲艺术文献库最经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亚洲”究竟该如何被定义?拼凑亚洲(Mapping Asia)从多角度多方面包括艺术作品,表演讨论,以及文献库资料,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无论是文化上还是物理上,边界在此都是具有流动性的。2013年11月14日的一张报纸剪报(选自《南华早报》“世界最新的岛屿”)报道了巴基斯坦海面上新陆块的诞生。关于分界带来的问题困扰,体现在Naeem

  • 所见所闻 DIARY 2014.02.22

    所有事物的峰会

    Zeenat Nagree

    二月六日那天,在登机去达卡的几分钟前,我听说了那里罢工的消息。三个印度商人在德里机场讨论着他们在孟加拉生产制造的T恤衫上的瑕疵,讨论他们的形成安排,想避开当地所说的hartal(大规模罢工)。至于我,登上飞机是要去参加第二届达卡艺术峰会的开幕晚宴,这场峰会信誓旦旦表示只推出南亚艺术,活动包括独立项目,展览,画廊展馆,表演,电影放映,讲座,举办地是在国立艺术机构Shilpakala学院。落地后,我不禁这样想,对于一个时常发生政治罢工并且不时有街头暴乱的城市,能举行一个为期三天的“国际性”当代艺术节,是一件多么难以企及的事。其实,峰会能够办成证明了年轻收藏家Na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