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268 results for: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24.04.25

    郑源

    陈玺安

    郑源的展览“最小限度的”让人想起一些出自本格派行为录像艺术家的经典手法:给一段规则,接着拍摄记录,创造出独属于录像艺术的荧幕事件。走进展厅迎面而来的作品《最小限度的(一段路)》(2023-至今)使用九台家庭投影仪放映九帧录像,每段的时长都是一盘MiniDV磁带本身的长度,约63分钟。郑源分别跟随九位朋友,让他们背对摄影机,带领摄像的艺术家本人在城市中随意择路行走,直至磁带耗尽。一些懂得游戏的朋友,有人领着郑源到高架车道上,或者兰州市郊的旷野。一人甚至在途径北京天桥时,带着郑源和他的镜头走到桥上遍布的绿衣保安前,待上一会儿,以此默默陈述前年曾有过的抗议事件。

  • 杂志 PRINT 2024年2月刊

    双面女神

    詹姆斯·卡希尔

    在洛杉矶Sprüth Magers画廊举办的路易斯·劳勒(Louise Lawler)的近期展览中,一张摄影作品展示了一尊马的雕塑的头部,呈现出重影的样貌。这张长曝光的照片是艺术家拿着相机做滑动动作时捕捉下来的,内容是一尊曾隶属于帕台农神庙东侧山墙的雕像的石膏复制品,其头部裂变成两个——一个是模糊的白色形体,另一个则更加模糊,状若幽灵。它们仿佛在黑色虚空中飞翔,既符合《伊利亚特》中“疾如风驰的马匹”形象,也似乎仅仅指向它们自身。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23.12.29

    科里·阿肯吉尔

    杨杨

    在科里·阿肯吉尔(Cory Arcangel)个展“错与疏”的现场,泛着冷光的铝制网纹饰面取代了里森画廊原有的烟熏锯纹木地板,在地面和墙面间围挡出了一个别样的观看现场。据艺术家称,这一布置致敬了互联网发展初期常作为网页背景使用的网纹板图案(阿肯吉尔本人的首个个人网站用的也是同一图案)。除了作为题眼点出艺术家实践与互联网媒介一贯的共生关系以外,该金属饰面与门口PVC塑料挂帘的搭配还让人一时想到冷库。就这场规模微型但选取作品年份跨度近二十载的展览而言,说它提供了一则艺术如何穿越时间而存在的比喻也许并不牵强。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23.12.25

    威廉·萨斯纳尔

    姜怀黎莺

    进入威廉·萨斯纳尔(Wilhelm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23.10.18

    检查点

    黄羽婷

    DMZ(Demilitarized Zone)是朝韩两国边界上长约250公里、覆盖“三八线”两侧大约2公里区域的非军事地带。Real DMZ Project(RDP)是一个创立于2011年,围绕该地区以及朝韩分立问题组织起来的当代艺术项目。在《朝鲜停战协定》签署70周年的今年,RDP与韩国政府展开了也许是最为紧密的一次合作:此次RDP项目群展“检查点”(Checkpoint)成为由京畿道旅游局组织的文化节“DMZ

  • 新闻 NEWS 2023.09.05

    佩斯将在东京开设新空间

    佩斯画廊(Pace)宣布,将于2024年春在东京市中心新落成的麻布台之丘(Azabudai Hills)开设新空间。空间将占据三层楼,占地5500平方英尺,位于英国建筑师托马斯·海瑟维克(Thomas Heatherwick)设计的一栋建筑内。日本建筑师藤本壮介(Sou

  • 杂志 PRINT 2023年9月刊

    《反美学》四十年

    哈尔·福斯特

    后现代主义概念曾经对艺术和思想造成强力的刺激;如今它却像某种刚成过去的欲望冷却剂,让人兴致全无。在某些方面,后现代主义看起来比现代主义更像历史,因为后者在殖民主义、离散群体和全球性等问题的冲击下获得了新生。另一方面,正因其已不当季,如今反而成了一个回顾后现代主义的绝佳时机,哪怕回顾只是为了丈量我们与它之间的距离。

    四十年前,由我编辑的

  • 专栏 COLUMNS 2023.07.09

    被打扰的女孩们

    克里斯蒂安·维斯特鲁普·马德森(Kristian Vistrup Madsen)

    经常听说有人在看到维米尔的作品时会晕倒,或者一想到他的作品就忍不住流泪。苏珊妮·雷耶斯(Suzanne Raes)的最新纪录片《靠近维米尔》(Close to Vermeer)中就有好几个人是这样。但估计没人能想像在同一个场馆看到这位荷兰绘画大师如此之多的画作会是种什么感觉;即便荷兰国立博物馆(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23.06.22

    致颖

    刘伟田

    致颖(Musquiqui Chihying)在伦敦Tabula Rasa画廊的个展名为“过于喧嚣之尘”(Too Loud a Dust),这显然不只是一个隐喻:紧凑的展厅里首先跃入眼帘的是一个被彩色灯光照亮的透明盒子,盒子里弥漫着灰尘,从盒子一侧接入的管道连接着一台空气压缩机,每隔一段时间,空压机开始运转,灰尘伴随着如吸尘器一般的巨大声响飞舞起来。这件名为《尘埃》的作品展示了艺术家从牛津大学皮特里弗斯博物馆(Pitt

  • 所见所闻 DIARY 2023.06.09

    漫长的疗愈

    杜可柯

    “你看这些观众,十几年前很难想象会有这么多人来美术馆看当代艺术展览,这就是十年经济发展的结果。”UCCA馆长田霏宇坐在美术馆入口处的大台阶上对我说,我们身边有小朋友正尖叫着在台阶上爬上爬下。

    的确,哪怕和疫情前相比,798园区也变得整洁很多:马路更宽,更平整,尘土飞扬的工地和大卡车越来越少,店面越来越精致,UCCA门口步行街上还能看到尺寸可爱的无人售货车,只要有人过去就自动停,扫码就可以买面包和甜品。

  • 杂志 PRINT 2023年夏季刊

    通往世界的窗

    克劳迪娅·拉·罗科

    在三月一个凉爽的周四上午,我站在洛杉矶当代艺术博物馆(Los Angeles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MOCA)空旷明亮展厅中,想到了里尔克的一首著名的诗《豹》(The Panther):

    “它的目光被那走不完的铁栏杆

    缠得这么疲倦,什么也不能收留。

    它好像只有千条的铁栏杆,

    千条的铁栏后便没有宇宙。

  • 采访 INTERVIEWS 2023.05.16

    姚清妹

    王姝曼

    继2021年个展“地洞”后,姚清妹在新展“鼹鼠”中继续观察着封闭空间对于人的行为和心理的作用。从卡夫卡笔下的“穴居动物”到奢华房间内丧失打洞斗志的“鼹鼠人”,再到同一个酒店房间内各自起舞舞者这些用以隐喻真实社会情境的形象挪用虚构性修辞在展览中反复出现。艺术家通过影像中充满张力的身体与重复性的表演,以及展厅空间中循环进出的房间和闭环的路径来暗示世界的锁闭

  • 杂志 PRINT 2023年5月刊

    无解:影像艺术在当代

    亚历克斯·基特尼克

    影像艺术的某些地方总能引来宏大的理论和史诗般的总结,或者疯狂的宣言和英雄式的陈述。在我们的有生之年见证一项新技术的出现,并对此产生某种所有权感,知道它到底是什么,甚至更重要的是看到它了什么,它如何影响和改变世界。这是令人兴奋的。由于影像与电视或大众媒体密切相关——要么被认为是其不可分割的暗面,要么是与之对抗的游击武器——因此它的价值似乎毋庸置疑。最重要的艺术家都想要攻克它(琳达·本格里斯[Lynda

  • 杂志 PRINT 2023年5月刊

    神与怪

    苏珊·L·阿伯斯

    随着列奥诺拉·卡林顿(Leonora Carrington)的名气不断攀升,近期与她有关的展览、出版物、戏剧作品和纪录片数量激增,去年威尼斯双年展也以她创作的儿童书《梦想之乳》(The Milk of Dream)命名,令人欣慰的是,她的作品经过众多审视依然是站得住脚的。她留下了大量的作品——绘画、雕塑、素描、挂毯、面具、服装和舞台设计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23.04.24

    朱凯婷

    李筱天

    入口处飘荡着的纱帘、烟雾、香气及步入后温度的改变提示着空间的转换,都市的嘈杂和日光被隔在了玻璃门外。穿过浅橘色的瓷砖走廊,按照房间入口的文字提示,我从桌上拿起一根线香,点燃,持着它绕橘色纱帘围成的圆走动。烟雾幼细升起,眼睛留意着不能燃着帘幕,脚步亦变得谨慎而踏实,仿佛在参与仪式。帘幕后传来细语:“you trickling, sinking,

  • 专栏 COLUMNS 2022.12.13

    风和树的语言

    谢以萱

    鸟瞰整个辣椒林,红红的辣椒直指天际。即使在梦里也不曾有过。跨过一条小溪。穿过高大的茅草丛和低矮的小树。到达古老的森林。一个古老的、郁郁葱葱的巨型辣椒林,这么厚,厚到一个人可以走在上面。

    更多的枪声向着天空响起。没有什么能阻止囚犯。所有人都发疯似的往前冲。剪断、采摘。甚至采摘绿色的。折断树枝。然后是一声尖锐的枪响。耳边传来一声惊恐的叫喊:死了,死了!

  • 采访 INTERVIEWS 2022.10.28

    拉飞·邵马

    陈玺安

    自2009年从城市返回台东阿美族部落,以漂流木创作开启其艺术生涯的艺术家拉飞·邵马(Lafin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22.10.15

    刘建华

    刘化童

    倘若说博物馆是物的万神殿,那么美术馆就无异于美学拜物教的神坛。可是,在美术馆里,“拜物”却不意味着“格物”——对物的感性体验,并不会直接打开穷究事理之门,有时甚至会使其愈加迷雾重重。因此,按照中国古典时代的“道器之辨”,“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置满了“奇技淫巧”器物的美术馆只能屈居形而下空间。无独有偶的是,西方早期文明里,艺术也未被纳入形而上学,柏拉图的“理想国”还特意驱逐了艺术家。

  • 专栏 COLUMNS 2022.09.24

    同一个心惊胆战的时代

    闻豪

    自《谁杀了亚历克斯队长》(Who Killed Captain Alex?,2010)爆红已经过去了七个年头,“拉蒙电影制作公司”(Ramon Film Productions)这个成立于2005年、位于乌干达首都坎帕拉的贫民窟瓦卡里加(Wakaliga)的电影制作团体今年进入了卡塞尔文献展的视野。《谁杀了亚历克斯队长》和2016年的《黑人坏蛋》(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22.09.19

    共同的__

    黄羽婷

    展览“共同的__”像一道未完成的填空题。开放性标题很容易让人误以为又是一场艺术圈里累见不鲜的拼盘杂烩,不过,印满展墙的前言有助于消除这种误会——空缺事出有因。轻敲一下郭城的《抽象神谕生成器》(2020),展览便由这随机且不可读解的“共同”之声开启,述说着紧迫星球危机下新的动员模式。往展厅深处走,诸多具体的坐标系呈露,集体记忆的图像轮番上演,我们发现“共同”在今天的样貌不断地迁移易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