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65 results for: 刘韡

  • 新闻 NEWS 2012.06.07

    Lehmann Maupin Gallery将在香港开设画廊

    GalleristNY 6月5日的报道,纽约Lehmann Maupin Gallery将在香港开设一间新的画廊。这间画廊之前曾代理韩国艺术家徐道获(Do-ho Suh)和李昢(Lee Bul)的作品,最近又与正占露头脚的中国艺术家刘韡签约。

    根据这篇报道,“他们原准备在首尔开设前哨站,不过这个城市已经具备了发展良好的艺术现场,他们的

  • 杂志 PRINT 2012年1月

    暗物质:刘韡的艺术

    姚嘉善 | Pauline J. Yao

    初来北京的人总会被读在这座城市路上的大小车辆吓一跳:自行车、三轮车、电动自行车、骡马拉的板车、各式各样包着铝制外壳的三轮摩托车。最令人吃惊的不是数量,而是种类。人们对当代中国的刻板印象也许还停留在千人一面上,毛时代自行车的海洋或奥运会开幕式上整齐划一的表演方阵就是最好的代表,但这些表象之下,其实隐藏着丰富的多样性——需要你训练自己的眼睛

  • 新闻 NEWS 2011.10.28

    2011今日艺术奖入围展即将开幕

    今日美术馆报道:今日美术馆与瑞信于今年7月6日联合主办了“瑞信 2011今日艺术奖”(CREDIT SUISSE Today Art Award 2011)。经过4个月的作品征集及评选阶段之后,共有6位艺术家入围,他们是:陈界仁、黄然、李牧、刘韡、汪建伟、郑国谷。这些入围艺术家的作品将于10月29日起在今日美术馆展出,获奖者会在2011年12月公布。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1.10.07

    甜美的梦

    卢婧

    梦来源于最个人化的无意识字典,以这样甜美的歌名充当展览的名字,为新空间开幕讨了口彩,也对应了九位艺术家在虚实过渡地带的体验。陈维、梁远苇、王郁洋等艺术家受邀进行创作,刘韡、孙逊、何岸等共九人携近作捧场。

    郭鸿蔚的《月海》(2011)是展品中唯一的油画,利用同种色调变化对月球表面的刻画自然细致,使人想到他刚刚在当代艺术展上的《一片海》(2011)控制同种色调的同时,模糊雕塑与绘画的边界,意图探索架上作品的新路。

  • 杂志 PRINT 2011年9月

    刘韡

    贝安吉|Angie Baecker

    “三部曲”是目前为止刘韡举办过的最大规模的个展,在这场让人充满期待的展览里,艺术家展出了三组重要的新作。他的作品此前倾向于观念性,对社会的精神状态进行谐谑,而近期的作品则体现出一定的智慧,体现了他在创作上的求变。

    三间展厅,作品分别为《黄金分割》(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0.09.14

    胡志明小道(上海双年展“巡回排演”第一幕)

    杜可柯

    长征空间上海双年展巡回排演第一幕“胡志明小道”在众人的好奇和质疑下终于开幕。之前的实地行走提出了很多问题:历史感的缺失,全球资本主义陷阱,对个体性的迷恋,艺术与社会的伪区隔,艺术和政治的真联系。

    文化生产究竟在意识形态之内还是之外?艺术审美是统治秩序的镜子还是疫苗?这些都是西方社会艺术史学家争论已久的问题。但胡志明小道最关心的似乎不是艺术能够或应该承载多大任务,而是希望把所谓的“当代艺术”推到某个极致,哪怕艺术不再是它自身。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0.04.20

    表征的重负:当今亚洲抽象派

    Venus Lau

    展览开宗明义探讨抽象绘画和再现的关系。“再现” − 人生产对世界的认知 −是哲学家(从柏拉图到索绪尔)终日埋首研究的概念。具象绘画是“再现”的艺术形式,是一种图像性抽离(pictorial detachment)。抽象绘画则背离再现世界,拒绝被纳入建立于相似性之上的视觉符号编码。具象和抽象之间与其说是势不两立,毋宁说是巴丢 (Alain

  • 所见所闻 DIARY 2009.11.23

    在革命的中间 [北京]

    任兰

    2009年11月15日,《中坚——新世纪中国艺术的八个关键形象》群展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开幕。

    这个具有预言和“加冕”性质的标题,以某种故意为之的挑衅态度,迅速成为圈中热议的话题。没有入选的人拿“中坚”一词开玩笑,选中的人一遍遍被媒体问到同样的问题:“你觉得‘中坚’意味着什么?

    储云说:“我觉得是一种认可,但这并不代表什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09.10.29

    刘韡个展:对,这就是全部!

    刘军

    艺术家这次将创作的视角放置于当下媒体和图像泛滥的大背景下,对于当代社会无所不在的媒体,视觉图像做出了自己的思考和独特的视觉阐释。展览作品包括录像装置、雕塑和绘画等各种形式。这个展览的关键词是“干扰”。这一点观众可以从空间中央摆放的电视墙上反复出现的,无意义的电视屏幕上感受到。电视的机箱被包裹,只留下不停闪烁的屏幕,跳动的画面仿佛是一种多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09.10.04

    资产阶级化的无产阶级

    陈韵

    在上海郊区松江有一个没人知道的“创异工房”,是几栋互相勾连的新建筑。进入最靠近大门的一栋,右手墙上白底黑字清楚无误地写着“资产阶级化的无产阶级”,再加上一架梯子,一条长桌,一块直接签名的长布,一个闲坐桌上的男青年,无他。这就是展览的开始。

    在上海艺博会期间提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组概念,并将无产阶级进行资产阶级化的处理,使得大

  • 所见所闻 DIARY 2009.09.27

    北京,正在发生

    任兰

    在北京一年中最好的季节,各个艺术区又热闹起来。9月16日下午,在位于建外SOHO地下商铺的“这个店”,Julieta Aranda(胡里亚特•阿兰达)、Anton Vidokle(安东•维多柯尔)、 Martha Rosler(玛莎•罗斯勒)和胡昉以及“这个店”的工作人员Michael

  • 所见所闻 DIARY 2009.09.19

    上海一周

    任兰

    9月的第二个礼拜,上海热闹非凡。在“上海当代”博览会开幕前开幕后,一系列个展群展竞相开锣。单9月6日一日,莫干山50号就有周啸虎在比翼的个展、香格纳画廊MadeIn所谓的“中东当代艺术展”、小平画廊的袁远个展、中国美院新媒体系的后起之秀“双飞”组合的“不问路在何方”和北京艺术家足球队的“踢艺术”展。

    当晚,这五个展览齐聚吃开幕饭,宴开

  • 所见所闻 DIARY 2009.06.01

    Shanghaila Shanghailorum [上海]

    Philip Tinari

    可能因为丹尼尔•毕尔包姆(Daniel Birnbaum)的威尼斯双年展迫在眉睫,他在宣言《年代表》(Chronology)里精辟的开场白(借用博尔赫斯的话)似乎在周末上海画廊的开幕展上萦绕不去:“我希望永远地回到永恒的回归。”(I tend to return—eternally—to the Eternal

  • 杂志 PRINT 2008年12月

    北京现场

    Colin Chinnery

    曾经看上去了无生气的北京,在2008年却散发出了新的光彩。那布满钢筋水泥的地带在奥运粉刷工程的魔力下,洋溢出一派活力四射的气息。除了改善市容和资金流动外,时间才是这座城市真正的财富。跟随着奥运的脚步,北京有着足够充分的时间,以缓慢而开阔的步伐向前迈进,这番盛事带动的热情,似乎久久停留在人们的脑海中没有散去。今夏这场国际大亮相后,我们依然可以在此感受到一种特殊的节奏和空间体验。时间已过去了很久,中国式“长时段”的物质残余依然在空气中徘徊。当一座城市连空气中都负载着历史性的机遇时,这将意味着什么呢?这番浓厚的乐观主义,甚至也没有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在这种情势下,又如何去创造意义、找寻意义呢?

  • 所见所闻 DIARY 2008.12.14

    亮出你的舌苔或空空荡荡

    任兰

    12月6日,梯空间群展“断舌”开幕。想不到在艺术的寒冬,还有这么一次浩浩荡荡的群展,还有这么一次开幕饭和开幕酒。没有发放画册,也就罢了。

    “杭州残联主席”陈晓云在他的录像《狴》里,再次表现出对畸零人、鞭打和绳子的爱好,十台湖蓝色大卡车围困着一名男演员,洒水车淋下倾盆大雨,泥泞中,演员持鞭而立,不时鞭打泥地。因为标题奇特的发音:BI,我们都猜测是艺术家自己发明的字,陈晓云辩说:“有这个字,古代的一种兽,代表‘禁锢、驱赶’,就是门环上的那只。”

  • 杂志 PRINT 2008年12月

    2008年度十佳

    Philip Tinari |田霏宇

    Philip Tinari(田霏宇) 是《Artforum》的特约编辑和关于中国当代艺术史的系列刊物《掉头》的主编。今年他为北京的PKM画廊策划了《癫狂北京》的展览,为柏林的Esther Schipper画廊策划了《CYLWXZ》展。

    1)《吴山专:国际红色幽默》(广东美术馆,中国广州)

    这是这位最受忽视的中国观念艺术家的首场个展,

  • 所见所闻 DIARY 2008.11.10

    冬天里的一把火

    任兰

    上周末可能是岁末北京小圈子最忙的一个周末。从表面看来,北京当代艺术活动的热度和北京的气温、国际艺术市场的温度呈反比。

    11月6日,周四,中国美术馆的“与UBS对话:企业收藏论坛”。嘉宾名单比实际产出远为吸引。出于某种神秘的原因,这些杰出人士未能擦出火花,他们只是或长或短地汇报了自己过往事迹。包括凤凰卫视主持人曾子墨在内的中央美院艺术收藏与投资研究生课程班的学员列席了论坛。

  • 所见所闻 DIARY 2008.11.04

    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任兰

    11月1日,徐震个展“可能性第一”于长征空间开幕。

    漫长的布展期,免不了在局上见到徐震。为了保持“婴儿”式的新鲜与无知,我刻意没有打听任何展览信息。结果,一进漆黑寒冷的外展厅,我这个“婴儿”就抓狂了:看也看不清,拍也拍不了。是的,我看见一个太空舱,舱口悬挂着一颗转动的蓝色地球,另一面墙上镶着四块监视屏,可以看见有人在舱内活动。抓住黑暗中漂移过来的一个人影,Waling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08.10.31

    白夜生长

    Kim West

    展览本身并不想落入中国当代艺术群展的平庸俗套中去。策展人张巍称:它旨在表现艺术家对当代中国社会空间的体验。看到展出的装置、多频录象作品、花园/休息区,新媒体作品,恶意的参观者可能会认为,在当下中国的社会空间中生活,肯定很像参观一场全球化的—西方衍生出来的—当代艺术展。但实际上,这场群展策划得很好,展出了很多不错甚至可以说是优秀的作品。有

  • 所见所闻 DIARY 2008.10.22

    柏林数月短信 [柏林]

    刘安平

    “艾末未的作品在哪儿呀?”一个浓妆艳抹的妇女拿着展览指南在叫,这是在“柏林当代艺术”(ABC)展览的开幕上(实际上是柏林的画廊博览会),艾未未可能是这个展览中最有名的艺术家之一,在此之前,他的照片和名字就经常出现在德国的各种媒介上,而且涉及各种不同的主题和内容,他的名字本身就有丰富的内容,反正在这里展出大部分东西对普通观众来说都是对牛弹琴,而且展出的大部分东西都很难辨认它们的物主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