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76 results for: 邱志杰

  • 所见所闻 DIARY 2010.11.03

    上海的手势 [上海]

    任兰

    2010年10月23日下午,出门去上海美术馆的时候,下着濛濛细雨,杨福东说:“这场雨是笼罩在高士明心头的一块阴霾。”如果这是真的话,至少在人头攒动的第八届上海双年展开幕式上,我没看出来。作为本届展览的三位主策展人中最年轻的一位,高士明脸上洋溢着的更多是意气风发。他同时还担任上个月于杭州新成立的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学院的常务副院长。这个学院由原先的三个较为“当代艺术”的系:新媒体系、综合艺术系和艺术策划系,整合而成。外界普遍看好高士明的仕途。他要足够机智才能想出“巡回排演”这样一个时髦、国际化、有丰富可能性的主题。双年展的另外两位主策展人是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和上海美术馆馆长李磊。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0.08.27

    建构之维

    蒲鸿

    如果说“建构之维”对中国当代艺术尚有贡献的话,那么这种贡献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观照当代艺术的连续视角,而非其他。徐冰的版画《自留地》(1987)在今天依然让我们体会到艺术家运用文字资源寻求某种文化差异时做出的努力。汪建伟的《凝视》(2009)、冯梦波的《重启:长征》(2009)流的还是那个时代的血,一副老前卫的做派,但这也意味着与这个堂皇的展厅多少有点格格不入。至于在灯光昏暗的展厅里,满地狼藉的书籍被几台缺乏视觉美感的电风扇胡乱吹动,让人马上想到的是那句名诗: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然后转念猜度,这应该是邱志杰的作品吧,而事实上也是除了他,没人会创作这样的作品。

  • 所见所闻 DIARY 2010.07.27

    湖畔论战 [北京]

    王丹华

    由深圳OCT当代艺术中心支持的 “从电影看:当代艺术的电影痕迹与自我建构”论坛,于七月底在北大建筑研究中心举办。论坛的发生地距离赛克勒考古博物馆约百米,经过绿意濛濛的荷塘,再穿过幽静的小径,郁郁葱葱的树林后,就是研究中心的所在地。这个独门小院里有大树石桌,若天气凉快些,可能就搬到了户外,在古树下清谈,多少也应了这里的绵绵古意。但酷热的天气里,大家只能坐回有空调的室内,围着长方桌,喝着咖啡或瓶装水,谈天说地。论坛的最后一场持续了四个多小时,预订的议题是影像的未来性、华人影像的特殊性、影像教育与影像生产这三大主题,但现场执行时,大家却越谈越兴奋,打破了原来的框框。

  • 新闻 NEWS 2010.07.22

    从电影看: 一个当代影像的电影周末

    由深圳何香凝美术馆OCT当代艺术中心主办,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协办的文化项目《从电影看: 一个当代影像的电影周末》论坛将于2010年7月24至25日在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镜春园79号甲)举办。

    论坛日期及内容安排

    7月24日星期六

    10:00-10:15

    OCT当代艺术中心主任黄专先生的开场致辞暨深圳OCAT“从电影看”展览的评介

  • 所见所闻 DIARY 2010.04.18

    改造历史[北京]

    任兰

    潮流兴对当代艺术盘点,4月,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的开馆展就题为:“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进程•绘画篇”。5月4日,另一场大派对,是“改造历史•2000年—2009年中国新艺术”开幕式。

    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的此次展览,囊括了九成你应该知道的中国艺术家,达到创纪录的

  • 所见所闻 DIARY 2009.11.23

    在革命的中间 [北京]

    任兰

    2009年11月15日,《中坚——新世纪中国艺术的八个关键形象》群展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开幕。

    这个具有预言和“加冕”性质的标题,以某种故意为之的挑衅态度,迅速成为圈中热议的话题。没有入选的人拿“中坚”一词开玩笑,选中的人一遍遍被媒体问到同样的问题:“你觉得‘中坚’意味着什么?

    储云说:“我觉得是一种认可,但这并不代表什

  • 所见所闻 DIARY 2009.11.01

    另一次碰撞 [北京]

    任兰

    2009年10月10日中午,英国艺术家安东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在尤伦斯艺术中心举行了一个讲座,盛名之下,座无虚席。

    这位因“亚洲土地”艺术计划而广为中国同行所熟知的艺术家,此次是在常青画廊呈现自己在北京的第二个个展。第一次是“亚洲土地”的巡回展,展出地点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艺术空间”。当时展出了安东尼•葛姆雷与几百位广州象山小学的学生和家长,一起制造出的二十二万个手掌大小的红土泥人。“那是一个集体性的项目,而这个展览(“另一个奇异Another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09.06.14

    刘佳婧个展:向上看齐

    段凌宇

    证大艺术馆的前厅里堆满了挤挤挨挨的旧家俱,年轻艺术家刘佳婧似乎要将自己的个展导演为一出家俱变形记,桌子、椅子、沙发都拥有不合比例的长腿,头顶硕大的弹簧直插天花板,“向上看齐”绝对是它们的生存哲学。

    这是过去一年多刘佳婧走访样板间、装修市场、设计师和一个个家庭;混迹于装修论坛和一个个住宅小区结出的艺术果实。作为导师邱志杰的爱徒,她的作品极好地体现了集社会调查、文化反省和艺术敏感于一身的“总体艺术”理想。

  • 所见所闻 DIARY 2009.06.01

    Shanghaila Shanghailorum [上海]

    Philip Tinari

    可能因为丹尼尔•毕尔包姆(Daniel Birnbaum)的威尼斯双年展迫在眉睫,他在宣言《年代表》(Chronology)里精辟的开场白(借用博尔赫斯的话)似乎在周末上海画廊的开幕展上萦绕不去:“我希望永远地回到永恒的回归。”(I tend to return—eternally—to the Eternal

  • 所见所闻 DIARY 2009.02.23

    如何抚慰失败者

    任兰

    2009年2月15日,邱志杰个展“破冰——南京长江大桥计划之三”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开幕。

    在外展厅,一艘铁锈色的船头在破碎的冰面上呈下沉之势,绕到背面,内部被茂盛的盆栽植物所占据。经过甬道,进入主展厅,三千余平方米的大厅被营造成一间巨大的船之内部,沿梁柱立起由废旧枕木所建构的龙骨板,大幅地面为锈色钢板所覆盖,无数,至少感觉上是无数的作品散布大厅内。邱志杰有画作题名为《人类一旦面对伟大的事物他的自我就会摇晃》,观众在他的个展现场恰恰也容易产生类似的摇晃或者晕眩。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08.11.04

    莫愁:邱志杰近作展

    景晓萌

    对于观众来说,任何试图从纯形式角度去解读邱志杰作品的努力都是苍白的。邱志杰始终将他的作品置于庞大的社会学和文化学链条中,各种艺术形式都可以作为深入研究社会的语言。

    此次在前波画廊展出的巨大装置《莫愁》正是邱志杰对于南京、尤其是南京长江大桥研究计划的一部分。邱志杰从2007年开始关注南京长江大桥与当地高发的自杀率之间的关系,并进行了一系列调研。与南京长江大桥相类似,作为南京另一个标志性符号的莫愁湖,其得名却来源于在此自尽的一个姑娘,这两个遐迩闻名的城市象征都与生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 所见所闻 DIARY 2008.10.27

    到此莫愁

    任兰

    10月25日,邱志杰新作展《莫愁》于北京前波画廊开幕。

    入口右手的展厅,分为两部分。外面大房间是装置《莫愁》,其雏形见于:“《南京》系列和《大桥》系列的初步构思2008-1-9:

    一个假山石,被削成几何晶体形,(类似于石膏像中的亚历山大切面像),安置在空间正中的水池中。被切下来的部分贴在四周墙上,太湖石有凹凸纹理的一面朝外。顺着墙边有盲道,盲人顺着盲道走,可以摸到这些浮雕状的假山石切片。一股瀑布打在几何形的‘假山石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08.10.13

    第三届广州三年展 : 与后殖民说再见

    Anthony Yung

    前卫的甲醛味

    暴雨中,唯一通往时代美术馆那崎岖不平的道路浸满黄色的泥水。美术馆墙上的灰泥还未干透,如今又被雨水淋着。中国艺术界的显赫名人在闷热的展场里转,工作人员迷惘,只有装修工人最自在。

    几百人在等唯一一部电梯,往漫着浓重的甲醛味的十九楼展场。一间放映录像的房间传出瀑布声,是天花的幕布抵不住暴雨的冲击。从十九楼上的展场往外面看,从那几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08.07.30

    我们的未来:尤伦斯基金会收藏展

    杨浥堃

    这场大手笔的新展览所传达的信息多少让人感觉有些“模糊”和不知所措。“我们的未来——尤伦斯基金会收藏展”和此前UCCA所举办的各个展览一样,除去由于某些原因所带来的争议,整个展览从作品的选择到展厅的设计与布局,都让人领略到一种严谨的风格。

    这场展览最不缺乏的就是大牌艺术家以及他们的代表作品。从展览海报上印制的蔡国强、方力钧、谷文达、邱志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08.07.21

    邱志杰: 庄子的镇静剂

    刘钿

    邱志杰的大型作品“南京长江大桥自杀现象干预计划”的第一回合“庄子的镇静剂”在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展开,整个庞大的计划初露端倪。门口的海报,采用了南京长江大桥通车那天的《人民日报》头版。展厅右边是一面纯铁制成的巨大奖状, 上面的图案是人所熟悉的红旗、穗带、齿轮,以及现今年轻人渐渐陌生的南京大桥——

    进入第一个展厅,是一个巨大透明葫芦,葫芦

  • 杂志 PRINT 2008年5月

    心中的十佳

    邱志杰|Qiu Zhijie

    1 博伊斯最后的演说

    1986年,约瑟夫•博伊斯临死之前十天在德国杜伊斯堡市接收连姆布鲁克奖,发表一个演说,讲述了连姆布鲁克对他本人的启发:不仅是从空间上来理解雕塑的概念,而是把精神力量当作雕塑的塑造的根本力量。并且把这种塑造作用连接到政治的革新、社会进化的更广阔的观念。这种总体艺术理念的影响已经众所周知,使我感兴趣的是这里发生的观念的传递和延续的想法。博伊斯把两个个人的人生视为一种想法传递的载体,建构起一种个人和整个人类的紧密关系。我第一次读到这篇演讲时,它帮助我从一次巨大的社会创伤同时也是个人的创伤中得到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