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50 results for: 陈界仁

  • 专栏 COLUMNS 2016.05.18

    叙事的共生与战争

    黄建宏

    在网络社群的未知异托邦中,我们面对大量的数据与资料,以及各种借民主自由之名植入浮动资本的新社群空间,其中,当然不乏敌我不分的骇客入侵、通讯协定,以及相应而生的“身分”(角色)与虚假个人资料(设定)。在这种失序的荣景中,我们栖身于单一大历史消失的“叙事群世界”(universe of

  • 专栏 COLUMNS 2016.05.10

    附着时间的拾得物

    林怡秀

    “这本是终结之地,现在更是一场让人可以习惯告别的仪式

    以此开头并非虚假如果你们听见在夜晚时从身旁走过的猫步后头跟著许多低吟穿过戏院穿过住宅穿过运河此时鸽子拍翅声声催促你离开从未遇见的辉煌与未曾真的理解的落寞仅引用诗句让此地等同于幽魂说话!”
    ──曾伯豪,《运河无崁盖》

    三月中,台南的海马迴光画馆推出了一场暂时难下评论的展览“台南中

  • 专栏 COLUMNS 2016.05.10

    论“新”

    马然

    作为双年展的台湾国际纪录片影展(Taiwan 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Film

  • 采访 INTERVIEWS 2016.02.27

    陈界仁

    杜可柯

    从2016年2月16日起,陈界仁应东京艺术公社邀请,在Shibaura

  • 专栏 COLUMNS 2016.02.17

    马容元:2015年度最佳电影

    马容元

    侯孝贤-《刺客聂隐娘》

    一直只闻楼梯响的《聂隐娘》,虽然不是侯导最好的作品,故事难不难懂也是见人见智, 但真的很难不被它的美和纯粹打动。从画面的质感、色彩、服装、美术,到疏离与亲密都恰好的镜头运动和场面调度,以及神来的配乐,真的没什么失手的地方。虽然拍武侠片,侯导还是一贯的他,不管是古是今,女性在他的世界里还是那么的坚韧;但也有一点改变,长镜感觉变短了,整体的节奏也好像快了一些,而叙事的方式也明显的更破碎,更专注于影像本身的故事性。最感动是结尾,工作人员的名单在银幕上慢慢的上升、消失,大部份的名字都是多年的战友,是创作生涯里的可遇不可求。

  • 所见所闻 DIARY 2015.12.23

    我们向往的“亚洲”

    杜可柯

    当国内艺术圈齐聚三亚海滩时,一场以“亚洲”为主题的展览在日本广岛市现代美术馆悄悄开幕。位于比治山公园里的广岛市现代美术馆在已过初冬的十二月显得安静和冷清。开幕前一天赶去探班的我上山一路上除了两三个跑步的人,见到最多的就是公园里等吃午饭的野猫。

    其实,这场由歌德学院牵头发起,黄建宏、神谷幸江、Kim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5.12.11

    陈界仁:变文书

    朱雨平 (Daphne Chu)

    参照唐代佛教经典讲唱文本的精神,陈界仁的《变文书》试图重组一种观众可穿梭其间的空间性「立体书」。本次展览的核心作品《残响世界》延续此架构,以多媒体装置的形式利用跨时、跨域非线性的可能来探究社会历史。作品由四段黑白录像构成:《陪伴散记》、《种树的人》、《被悬置的房间》、《之后与之前》,以长达104分钟循环播放,同时展出系列剧照、现场收​​集的物品、空间对照图及图表。

  • 杂志 PRINT 2015年2月

    第十届上海双年展

    刘秀仪 | Venus Lau

    在贾樟柯2004年的电影《世界》里,主角在模仿世界名胜的雕塑之间渴望自由,没有出过国的她天天流连世界的幻影中。双年展经常通过艺术稜镜折射世界;此类展览的鼻祖—威尼斯双年展诞生于世界博览会兴起的年代。当然今日双年展反映的世界,不是现代主义的理性透明凝视照亮的水晶宫,而是不断膨胀的多重宇宙。第十届上海双年展的主策展人安塞姆·弗兰克(Anselm

  • 所见所闻 DIARY 2014.11.28

    快车慢行

    杜可柯

    刚到上海,就被好几个人问到《星际穿越》和《超体》的观后感,有点儿像2012年《甄嬛传》正火的时候,要是没看过都不好意思加入闲聊。短短一两年年时间,中国艺术圈就从清朝宫廷斗争“穿越”到了未来。宇宙、虫洞、时间旅行成了最新热议话题。还有什么地方比上海更适合讨论历史和未来?上世纪初来上海的文学青年更多惊讶的是这座城市空间上的复杂,而现在到上海的艺术游客一定会感叹这座城市时间上的混乱。

  • 所见所闻 DIARY 2014.10.23

    生产在线报导

    陈克伦

    八月初,规划论坛的黄建宏老师跟我讨论,希望组织一个联结台北双年展(简称:北双)与“亚际论坛”的研究小组。我为小组起了个颇有“生产”意味的名字:“工厂小组”,希望将一次性交流转化为积累的进程,于是邀集五位青年研究者(包括我在内来自新竹交通大学社会与文化研究所的杨成瀚与唐慧宇,以及来自台北艺术大学的王圣闳与徐明瀚),进行建立知识生产桥梁的系列研究,包括双年展概念、参展艺术家计划与作品,以及展览构成;藉以生产田野调查、思想评论,并推展未来亚际双年展的策略想象。所以,我想这篇笔记不仅是见闻陈述,也是一段生产进程的侧写。

  • 所见所闻 DIARY 2014.05.25

    寻找幽灵

    窦子

    曾被西方某媒体报道“一开馆就荒废了”的红砖美术馆自2012年底开馆展后就归于沉寂。投资人、创办人闫士杰从2007年开始收藏当代艺术,藏品虽然还不多,但“都是大件的、水准很高”。在国内外各种艺术资源暗涌一年多之后,今天他以红砖美术馆馆长的新身份高调亮相,消散了之前坊间的一些传闻。红砖美术馆占地二万平米,其中8000平米是室外园林,设计来自著名建筑师、北京大学建筑研究中心董豫赣教授,在大陆建筑与园林都出自同一位设计师不太多见。闫馆说他最早受到丹麦奥胡斯美术馆(ARos

  • 新闻 NEWS 2014.05.13

    第八届深圳雕塑双年展公布最新艺术家名单

    五月十三日,第八届深圳雕塑双年展公布了最新艺术家名单。参展艺术家和团体如下:曹斐, 陈界仁,陈劭雄,陈彧凡&陈彧君,程然,耿建翌,格兰•弗瑞 (约翰•林戴尔) (Gran Fury (John Lindell),黄博志,岩崎贵宏 (Takahiro Iwasaki),贾淳,特雷勒沃•卡雷勒侬&奥利维•科克塔-卡雷勒侬 (Tellervo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4.04.03

    恋地情结

    孙啟栋

    “恋地情结”群展发生在BANK,一间位于上海外滩香港路一幢老旧法式建筑内的艺术空间,或许最合适不过。近代历史以来,随着殖民地-租界在华的确立,华人开始了第一轮向全球的离散。“恋地情结”(topophilia)是指某人与某一地点间的精神或认知纽带,或自身对所处环境的情感依附。华人的身份交待出艺术家们的双重地理背景:一则是民族身份,一则是迁徙行为,这种身份的双重依附构成了艺术家们复合的认知结构。如果说上海的法式建筑恰是反映出“恋地情结”这个题目暗含的双重地域感,那么感知的任务则是交给了展览本身以及参展艺术家的作品。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4.02.26

    造音翻土——战后台湾声响文化的探索

    陈玺安

    郑慧华与立方计划空间团队的策展往往是签名式的。这不是指中国大陆常见的那种在海报上将策展人名字印得斗大的展览,而是体现在展览母题以及和展场处理手法的一致性上。他们长期关注台湾的声响文化,以及冷战与现代进程中产生的档案,并用一贯灰阶式的展场设计相对应。

    这次的“造音翻土—战后台湾声响文化的探索”再加入了包括何东洪在内的文化学者参与策展工作

  • 专栏 COLUMNS 2013.12.05

    高士明谈“85’与一所艺术学府”

    当时说要做八十五周年校庆时,我就谈了一个想法:中国美院有可能用一个很开放的心态来做这件事情,哪怕做丰功伟绩也可以做得更漂亮。我有个提议,聚焦在1985年这一年,把它“打开”,在八十五年里拎出一些人、一些个案来打开。打开之后的结果是:一个世纪的艺术史都在场,绝对不是线性历史上的一个点。1985年的林风眠在香港生了一场大病,进入他人生最后一个创作高峰,但是极其寂寞,成为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孤单的老画家”。在此之前艺术史是怎么写他的?艺术史是拿他五十年代创作的图像讲他二十年代、三十年代的故事——那个时候他正在搞“艺术运动”,做院长,也就是这个学校的起点。

  • 专栏 COLUMNS 2013.06.13

    墙如何成为政治通道?

    黄建宏

    当代政治艺术在这三十多年来的发展与变化中,越来越不只是当代艺术潮流中的一种类别,随着双年展和主题展以参与、互动、知识生产、文化生产为名的策划和讨论,逐渐地变成艺术表达中几近“时代精神”的徵候。一方面似乎在政治性的意识开发上是有所成效的,但另一方面不可讳言的是,“政治”或“政治性”也以着各种方式商品化、形式化。

    这个问题对于亚洲、南美与

  • 专栏 COLUMNS 2013.03.12

    纪录与实验影像的跨界交会:关于台湾国际纪录片双年展

    于昌民

    在今日媒体的视域中,各种类型作品之间的界线不再泾渭分明,也不再有确切路径可用来指认其身分与血脉;或许在检视知识、权力、调度的考古与系谱学的之后,我们发觉原本意义固定的词汇,其实包含了许多矛盾的衍生与差异,好比说百年来为人所称道的卢米埃兄弟与他们的纪实风格。又或者这原因来自于在数位科技的发展下,各式各样的媒体被融入这单一的频道当中,成为光纤网络中奔流的资讯串,最终被投射到不同的形式与接口之上,单一特定媒体的内容,往往又会透过其他媒体持续发展,而这也呼应了媒体理论学者奇特勒(Friedrich

  • 采访 INTERVIEWS 2012.12.07

    陈界仁

    Leslie J. Ureña

    陈界仁是台湾的一位艺术家,目前生活工作于台北。曾参加过很多国际双年展。2012年台北双年展,他展出了录像作品《幸福大厦I》,展期至2012年1月13日。这件作品也在广州三年展亮相,至12月26日。影片的拍摄场景新北市一品建材厂将在12月31日前面向公众。

    《幸福大厦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2.11.07

    第四届广州三年展主题展:"见所未见"

    黄晓

    与“启动展”相比,第四届广州三年展的“主题展”太安静了——“启动展”似乎消耗完了人们对这届广州三年展的各种想象;而“主题展”也没有“启动展”时有效成为话题的政治性事件,哪怕在布展策略上更显形式多元——在大型百货中心正佳广场安放作品;剧场作品在广州大剧院演出;使用二维码增加与观众的互动……最重要的是,主题“见所未见”有着一种并非特例的无效与疲倦感:“见所未见(the

  • 新闻 NEWS 2011.10.28

    2011今日艺术奖入围展即将开幕

    今日美术馆报道:今日美术馆与瑞信于今年7月6日联合主办了“瑞信 2011今日艺术奖”(CREDIT SUISSE Today Art Award 2011)。经过4个月的作品征集及评选阶段之后,共有6位艺术家入围,他们是:陈界仁、黄然、李牧、刘韡、汪建伟、郑国谷。这些入围艺术家的作品将于10月29日起在今日美术馆展出,获奖者会在2011年12月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