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17 results for: 隋建国

  • 专栏 COLUMNS 2019.02.08

    卢迎华:2018年度最佳展览

    卢迎华

  • 所见所闻 DIARY 2016.11.20

    野上海

    Cristina Sanchez-Kozyreva

    上周我在上海见证了历史性的时刻——特朗普时代的到来。虽然美国大选在大洋此岸同样引起了反响,但与其说是冲击,不如说只是小小震动。毕竟,中国及其过热的艺术市场距离这场风暴中心有万里之遥——即便特朗普以非常否定的态度反复提及“Shyna”,证明中国处在他的关注范围中心。

    就在不久之前,拥有大量的艺术家工作室,地下运动及展览空间的北京还稳居中

  • 新闻 NEWS 2016.04.13

    著名艺术史家黄专教授(1958-2016)逝世

    雅昌艺术网报道:2016年4月13日,著名艺术史家和批评家黄专先生在广州病逝。

    黄专1958年出生,1982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学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史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 曾任广州美术学院艺术史系教授、第十届

  • 新闻 NEWS 2016.04.07

    第十届AAC艺术中国三大奖项入围名单揭晓

    雅昌艺术网报道:第十届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评选日前公布三项大奖入围名单。本届AAC艺术中国由黄专教授担任评选委员会轮值主席,巫鸿教授担任学术总监,“年度艺术家”、“年度青年艺术家”、“年度艺术出版物”三项大奖获奖名单将于5月16日揭晓。

    第十届

  • 新闻 NEWS 2015.03.13

    2015年芭莎艺术之夜落幕 隋建国获奖

    2015年芭莎艺术之夜昨日于香港落幕。“芭莎艺术奖”之“年度国际艺术家”由隋建国获得。“当代艺术贡献奖”授予了国际策展人马克·斯皮格勒(Marc Spiegler)。“艺术社会推动奖”获奖人为赵旭。赵旭带领的北京保利国际拍卖在过去五年,五度成为全球中国艺术品拍卖至高地。

    此次活动,《芭莎艺术》首度携手保利国际拍卖开设“慈善拍卖”环节。

  • 新闻 NEWS 2014.10.30

    中法艺术公园落户广东

    网易报道:中新网北京:适逢2014年中法建交50周年,50位中法艺术家将用200余吨埃菲尔铁桥拆卸后的钢铁为主要材料,制作艺术品打造一座中法艺术公园。

    这座占地20万平方米的中法艺术公园由法国文化中心和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联合主办,落户广东顺德,定位是南中国地区最大的国际公共艺术交流平台。艺术家在开放的空间里创作,采用跨界方式,用雕塑、影像、装置、油画、水墨等多种手法,让中西艺术家的创作思想联姻,并与人们的生活发生碰撞,给人无限思考与想象的空间。

  • 新闻 NEWS 2013.08.19

    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公布学术委员会名单

    首届纤维艺术三年展以“纤维,作为一种眼光”为主题。将于2013年9月在浙江美术馆开幕。目前,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2013公布学术委员会名单: 主任: 许江、范迪安 副主任:马锋辉、赵丰 委员(国内): 安远远、蔡琴、曾成刚、冯博一、高士明、杭间、李旭、龙翔、骆献耀、桑火尧、单增、施慧、斯舜威、宋建明、隋建国、孙振华、王璜生、王林、徐虹、杨劲松、殷双喜、张晴、张颂仁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3.07.09

    基础部

    贺婧

    对于泰康空间的夏季群展“基础部”,令人感兴趣的是“基础”这一概念在展览机制、美学倾向和作品形态之间的游走与转化。毕竟,以“基础部”作为展览标题容易让人产生异于策展初衷的联想——对于中文“基础”一词约定俗成的理解往往将展览指向于艺术创作过程的某个积累阶段或某种储备能力,而因此在时间性的指涉上划定为某个靠向前端的范围。从这个角度来看,“基础部”恰恰是反其道而行之——“基础”作为策展主旨所指向的反而是艺术创作的“最终”阶段,即作品之呈现。展览中的七位艺术家,尽管创作逻辑与美学态度迥异,在这次展览中的作品形式却呈现出了“某种程度的一致性”:

  • 杂志 PRINT 2012年夏季

    论隋建国在佩斯北京的个展

    安静 (Lee Ambrozy)

    迄今为止,隋建国的所有作品都显示出同时代艺术家普遍面临的一个困境,即一种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症(也叫“多重人格障碍”)。虽然这次展览并没有被定位为回顾展,但却展出了这位生于1956年的艺术家二十五的艺术创作中所有重量级的作品,将这些渗透了“禁锢与挣扎”基调的作品进行了重新的回顾。

    这场展览在不少地方都引用了古典英雄主义的

  • 新闻 NEWS 2012.05.28

    OCAT将正式升格为当代艺术馆

    根据OCT当代艺术中心(简称OCAT)官方网站:在正式注册成为当代艺术馆后,在深圳召开了学术委员会第一次工作会议。会议确定聘任巫鸿先生为OCT当代艺术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马可•丹尼尔(Marko Daniel)、费大为、王广义、汪建伟、黄专、张培力、隋建国、凯伦•史密斯(Karen Smith)、卢迎华、王序为委员。

    此外,会议宣布了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1.10.14

    首届CAFAM泛主题展——超有机

    梁舒涵

    所谓的“泛主题”强调的是“跨学科的泛主题性、包容性、融合性”,是艺术作品内容、方法、媒介、形式的全面跨界;而“超有机”则是贯穿本次展览的六个部分——“超有机”谱系考、超身体、超机器、超城市、生命政治、国际特别项目——的关键词,旨在探讨“身体”“机器”“城市空间”“政治”等“有机体”是如何“超”出和突破传统定义的。因此,“泛”与“超”即可涵盖本次展览给人的整体印象。

  • 所见所闻 DIARY 2009.11.06

    思想的盛会 [深圳]

    吴建儒

    “国家遗产——一项关于视觉政治史的研究”这一项目历经了两年的准备,于10月17日从英国曼彻斯特移师深圳OCT当代艺术中心。该展览是由黄专和英国音乐家、艺术家、策展人约翰•海雅特主持,何香凝美术馆OCT当代艺术中心和英国曼彻斯特都会大学艺术设计创新研究院共同开发的文化视觉史研究项目。

    如果说黄专策划的展览其思想的丰富性远远超过展览视觉效

  • 所见所闻 DIARY 2009.11.01

    另一次碰撞 [北京]

    任兰

    2009年10月10日中午,英国艺术家安东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在尤伦斯艺术中心举行了一个讲座,盛名之下,座无虚席。

    这位因“亚洲土地”艺术计划而广为中国同行所熟知的艺术家,此次是在常青画廊呈现自己在北京的第二个个展。第一次是“亚洲土地”的巡回展,展出地点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艺术空间”。当时展出了安东尼•葛姆雷与几百位广州象山小学的学生和家长,一起制造出的二十二万个手掌大小的红土泥人。“那是一个集体性的项目,而这个展览(“另一个奇异Another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09.09.13

    隋建国个展:运动的张力

    刘溪

    今日美术馆展出了隋建国的新作《运动的张力》。对于隋建国来说,相对于他过去的作品,此次是一个全新的尝试。在这件作品中,隋建国想要打破他雕塑的疆界——不仅指材料、呈现方式上,也指观看方式。他使用了一个简单的概念,用同样简单的手法,希望再现一个芜杂的模拟现实,并询唤与之对应的、复杂的心理感受。作品使用的材料都极易招致联想——展厅四壁搭起建筑工地常见的巨大铁架,两个与人体远远拉出差距的直径3.6米和2.3米的空心大铁球相互碰撞;展厅地上四周铺开一排橡胶轮胎,将运动中的铁球和观众分割开来——几乎不算隐喻的,所有人都能联想到城市建设引发的噪音、环境……对人生存空间暴力性的侵蚀。

  • 新闻 NEWS 2009.04.06

    苏富比香港春拍 中国艺术家创记录

    在周一举行的苏富比香港春拍中,中国艺术家打破拍卖记录。林风眠油画《渔获》首次进入市场,以210万美元成交,创下艺术家个人拍卖记录。林的其它一些油画,也以不同的价格卖出,拍得310万美元,远远超出估价。《穆桂英挂帅》拍得110万美元,是估价的四倍多。朱沅芷的《最后的晚餐》拍得77万美元,也创下了艺术家作品拍卖的世界记录。黄永砯和隋建国的作品也分别创下了各自的世界记录。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08.07.30

    我们的未来:尤伦斯基金会收藏展

    杨浥堃

    这场大手笔的新展览所传达的信息多少让人感觉有些“模糊”和不知所措。“我们的未来——尤伦斯基金会收藏展”和此前UCCA所举办的各个展览一样,除去由于某些原因所带来的争议,整个展览从作品的选择到展厅的设计与布局,都让人领略到一种严谨的风格。

    这场展览最不缺乏的就是大牌艺术家以及他们的代表作品。从展览海报上印制的蔡国强、方力钧、谷文达、邱志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08.04.23

    隋建国:公共化的个人痕迹

    许芳

    沸腾的北京,每时每刻都在呈现出新的面貌,随处可见的建筑工地, 推动着它向现代化、国际化的大都市挺进着。隋建国的个展正是在这样的生存氛围下诞生的,这就是“公共化”的前提,而在这个“公共化”面前,艺术家的“个人痕迹”又是如何延伸的呢?这次展出的作品与隋建国以往的作品有很大不同,以前是把比较单一的元素直接放大,这次是把一种元素重复组合后再放大。他将自己在城市中的感受赋予在雕塑作品中,相对于公共化的环境,这种感受是具有个人痕迹的,作品所展示的,也正是个人的欲望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