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源之画——超现实主义与东方
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特展“本源之画”探讨了战后西方艺术与东方紧密交缠的关系,尽管如副标题所示,展览截取了超现实主义为具体比较对象,但多数展出作品均创作于1950至60年代年代,风格也更接近我们熟悉的抽象表现主义,因此可以说,此次展览实际揭示了欧洲一部分抽象艺术在战后形成初期对东方艺术的借鉴。策展人迪迪埃·奥廷格(Didier Ottinger)和玛丽·萨雷(Marie Sarré)选择从安德烈·马松(André Masson)、胡安·米罗(Joan Miró)两位超现实主义运动的主力成员展开叙述,将他们先后创作于1920和50年代的作品并置展示,以强调“自动书写”对于非理性的追求如何奠定了这些艺术家观看东方书画的视角。同时,展览也重点描摹了运动核心人物安德烈·布勒东(André Breton)后期创立的“封印星”画廊(Etoile scellée)对抽象生态的助力作用,由此串联起一段二十世纪的欧洲艺术往事。
在这样的展示框架下,隐藏在西方艺术家作品中的东方传统书画的影子被一一凸显。如马松的《流经拉罗什吉永的塞纳河》(La Seine à la Roche-Guyon,1952),其中横向叠生的山峦、排布灵巧齐整的树木都透露着中式山水理想的人造建构。而在旁边几幅同期创作的作品中,画面左侧还留有艺术家竖写的签名落款。其他借鉴了东方绘画元素的作品包括让·德戈特克斯(Je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