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岚
作为香港艺术家林岚在中国大陆的机构首展,“窗后”并没有试图按照时间顺序或设定议题来呈现她二十多年来的创作全貌。的确,从纽约、肯尼亚的拉穆镇、达卡再到深圳和龙泉,林岚在全球各地的驻留轨迹以及她在这些地方完成的项目非常多样,因此,依循艺术家在不同地域所遭遇的具体人事来编织叙述似乎是最诚恳的选择。
进入展厅,最先见到的是艺术家最具标志性的软雕塑装置《同一滴眼泪下》(2014-2025)。在柔冷的中心光源下,拼接的蓝色伞布像是平缓的海平面倒悬于顶,在近乎冥想的氛围里,观众可以从容地坐卧,或在悬挂的秋千的包裹中休憩。该作品更早的版本对社会运动的指涉,在此处被大湾区女性合作手工劳动的温和叙事所取代。对于林岚来说,直接在作品中处理社会议题,远不如与当地人打交道来得实在。或许从二十年前她为达卡的人力车夫拍摄等身肖像和制作杂志封面(《孟加拉项目—与人力车同行》,2005)起,这样的方法在她的实践中就一直可见。另一条线索则与她生在福建、长在香港的身份经历有关,从唐人街的林则徐雕塑(《林则徐项目—两分钟的英雄》,2007)到东非海岛上的青瓷碎片纹样(《拉姆的中国蓝》,2004),迁徙与离散华人的符号叙事一再浮现,与不同驻留地偶遇的人事彼此交织。
其中,《福州餐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