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碧赫

  • 宋建树:七卦阵

    展览名为“七卦阵”,七,不用说是展出作品的数量,至于与“卦”的关系,应暗合了其作品与测度相关的寓意。展厅进门的两件作品,材料都是钢筋,一竖捆,一横盘。《等量齐观I》(2014)将一千根一米的钢筋捆成一条铁柱,整合一体,合多为一;《一米螺旋》(2014)则是将一条钢筋盘成螺旋形,圆盘直径达到一米时宣告完工。如果说,以上两件作品都是以通行计量尺度作为作品形态构成的标准,那么,《八十一截》(2015)则是关于感性目测与标准尺度的比照。艺术家凭自己的感觉截一米长的钢管,一遍一遍尝试,直到得出一根长度相对吻合的钢管为止。挂在展墙上的八十一根钢管展示了整个“试错”过程,大而化之,或许可以视作对工具理性左右下国际公制的“以身试法”,只是这个本该即兴的行为过程中透着一种“设计”的味道:为什么恰好是八十一,九九归一,终成正果?肉身与尺度执着之后的升华?“截”与“劫”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在这里,艺术家吐露出其对于尺度的暧昧态度,即肉身尺度与公制尺度间的辩证无非是某种更神秘尺度的外化形式。

    《七倍于一拃》(

  • 影像 FILM & VIDEO 2014.11.23

    第九届台湾国际纪录片影展笔记

    本文为作者参加第九届台湾国际纪录片影展的见闻,以笔记体的形式对放映的作品进行点评。

    10月10日

    台北,双十节。忽明忽暗的天气。总统府前上演着团体表演。制服,便衣,黄色警戒线,到底都是一样。围栏外巴望的大群看客,旗帜飞舞的机车队伍,一个将青天白日满地红踩在脚下,浑身上下洋溢着青春能量、神情笃定的青年。不远处的街区,菜场,小商贩,熙攘却宁静。

    整体的社会情绪似乎已经从上半年的那场躁动中平复下来,影像却要让那余热持续。不远处的光点华山影院正在一部由台湾纪录片工会集结10位导演共同创作的长片《太阳·不远》,纪录了那场被称作是1990年代野百合学运以来最大规模、最具历史性的学生运动。铺天盖地的抗议牌,单调而振奋人心的口号,言高即有理的麦克风政治,颇具表现天才的总指挥,立法院中的孤岛共和国,光鲜而娇弱的少年意气,狂欢节般的大集会。作为一个没有亲历那场运动的大陆人,会有一种时空错位的感觉。被长辈人称为沉浸在小确幸中的一代,镜头前语调温柔而平易,拉拉杂杂讲很多却抓不着重点,三句开外便绕回自己的小世界,显然无法和经过多年历史崇高话语和唯物辩证法熏陶的我们相提并论。高压水柱,盾牌,警棍,肢体冲突,流血,在电视新闻中已经被消费到中空的暴力场面,放在小清新的感性运动中,配合着极具现场感的翻转的镜头,颇能调动观众情绪。只是在看完片子之后,除了公民参与的诉求之外,在不绝于耳的“民主”、“公民”口号背后却是一种快速动员起来的、能够给予危机感中的大众以速成解释和对象锁定的妒恨政治,一种指向不明的民族主义,反服贸已被放在一边,怨怼层层叠叠,理不清头绪。

  • 张玥:不明真相

    张玥的首次个展因艺术家的非美术学院背景及其牢狱经历而显得异常特别。“不明真相”整体分为两个部分,大致对应画廊空间的分割,外间的几件作品与艺术家的监狱生活密切相关,其中《2003051420070427》(2003-2007)是张玥服刑4年间所画的速写,包括风景、狱友肖像与劳动场景。求学的意外终止,绘画成为其在强制而规律的体力劳动和思想改造之外,完成自我教育的替代性方式。一丝不苟而略带稚拙的描摹暗示了作者对于描绘对象的长时间注视,这既是他在身处绝对权威监视下的焦虑转移,同时亦在对同类人的观察中获取了自我审视的过程。相较于高墙之外的混沌而驳杂的世界,监狱是纯粹而概念化的封闭空间,一个中止了历史与时间的地方,这使张玥的狱中绘画中透着一种田园牧歌式的乌托邦情愫,令人仿佛感到彼处才是一块理想的隐修之所。

    《狱内违禁品》(2013-2014)中服刑人员就事论事、正误分明的检讨书曝露了监狱中简单粗暴的管理机制,不过这种粗线条的刚性规训体制,与披着自由外衣的隐性驾驭(譬如学校),抑或按部就班进入美院系统的同代人相比,使得处在强制禁闭空间中的艺术家反而有空隙得到更多的自省。《无题》(2014)中水泥和钢板制成的狭小空间即是对他那段特殊生命经历的极端再现,艺术家邀请观众分享在绝对黑暗与静寂的独处环境中不得不反观自身的别样体验。此外的两件作品《监狱服刑人员行为规范》(2006)和《绘画计划》(2014),大致可以看做是没落的绘画在某些特殊语境中的功能性体现。前者是张玥在服刑期间为一本监狱行为规范小册子绘制的插图,描绘了约束犯人的各种身体处理技术,而他为此获得6个月减刑;后者则是在他出狱几年后采取绘画方式记录的那些狱方不准拍摄的场所。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身份和境遇的转变,此时艺术家的兴趣点转移到作为惩罚机器象征的电网、岗哨与高墙,也就是回到了一般人对于监狱的特征抓取。